苏格拉底和智者都是从怀疑出发,看起来他们都擅长诡辩,可细品之下却是大相径庭。
假如有两种对立的观点,智者会认为两种观点都没有任何意义,那么他们会从中选出强观点,这种观点是强者选择的,或者权贵相信的,或者是多数人都认同的观点。
而苏格拉底则认为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其局限性,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半信半疑、又信又疑的态度。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的是,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
写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曾经讲过一句话,他说: “ 测试是否拥有第一流的智慧,就是要看一个人能否有能力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种对立的想法,并且依然能够保持运转。 ”
作业: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讲过一个故事,有个牧羊人有一次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洞穴里有很多奇珍异宝,还有一具高大的尸体,手上戴着一枚戒指。这个牧羊人把戒指取了下来,戴在自己的手上。他有一次偶然地把戒指上的宝石转向另一只手的掌心,结果发现他马上从周围人的视野中消失了。托尔金的《魔戒》就受到柏拉图的启发。如果你得到了这样一枚“魔戒”,没有人能够看到你的行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受到任何惩罚。你是会继续行善呢,还是会为所欲为?
嗯,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如果我为善,那么我将继续行善,如果我为恶,则我将为所欲为,可我若为善,我为所欲为,是否能为善?若我所认为的善不是善,那我是否又在为恶?
典型的故事型就是《我不是药神》,主角为了赚钱,走私药品,这本来是违反法律的,是为恶,可他低价售卖,甚至免费送药,这是善是恶?
而开发国产药品的,初衷必是要让国人能吃上国药,是为善,可卖天价药,离贫济富,是为善还是为恶?
而这两个问题中仍有大问题,主角卖低价药,使得供需曲线变化,破坏市场机制,或者引来更多人效仿,引起更大的市场风波,这当然又成了坏事。
开发国药的公司卖出高价药后,回收成本,研制下一种特效药,形成良性循环,后期因为生产水平日趋成熟,各种国产药价格下调,这又是好事还是坏事?
回到指环王,如果我有那样一枚戒指,我为所欲为又如何,我继续为善又如何呢?或许我要做的,还是做回我自己,无为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