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出问题
最近有测试小伙伴问了一个问题。
发布生产后,总是出bug,领导让测试反思怎么才能让生产上零bug,并且能实际付诸行动。该怎么做?
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当测试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后,锅还是常常从天上飘来。
二、解决问题
- 首先,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事实,零bug是不可能的。
因为产品的诞生、开发都是运用人的思维、人的行为去实施的,是人为就会有漏洞。在不长的计算历史上,还没有人写过没有bug的完美软件。
所以问题转化为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减少bug,以及减少生产上出bug带来的影响。
为什么领导怕生产上出bug,本质是,生产上的bug会对用户造成影响,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公司的损失。
- 其次,减少bug,也不止是测试的事情。毕竟,bug并不是测试引入的。
在我初初入行时,也对测试这个岗位有些许误解。
而且我相信大多数从业者都有这样的误解,因为我对于测试岗位的误解就是来源于一些测试从业人员朋友、一些测试从业人员的网上言论。
所以,在从事测试工作最初,如果生产上出现了bug,我认为:
- 测试过程不够认真;
- 测试用例写得不够完善;
- 自己思考问题不够全面;
- 出现bug,就是测试背锅;
- ……
直到我开始看许多测试大佬们的文章、视频,才纠正了我错误的观念。
一个产品的质量保障,是需要一套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
产品从立项开始,到开发、到发布、到维护都应该贯穿质量保障思维。
而不是单靠测试人员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三、建立全面质量保障体系
如何建立全面的质量保障体系呢?目前一个产品,基本上按需求阶段、研发阶段、测试阶段、维护阶段(即发布后)。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质量保障手段。
需求阶段通过需求评审、测试用例评审(我把测试用例评审放在需求阶段,因为我认为测试用例评审更像是在细化需求实现,让产品、测试、开发对于需求的理解达成一致)、UI设计稿评审去保障,研发阶段通过单元测试、代码分析、代码评审、冒烟测试去保障,测试阶段通过服务端测试、客户端测试去保障,发布后通过线上监控、用户反馈进行质量保障。
需求阶段通过需求评审、测试用例评审(我把测试用例评审放在需求阶段,因为我认为测试用例评审更像是在细化需求实现,让产品、测试、开发对于需求的理解达成一致)、UI设计稿评审去保障;
研发阶段通过单元测试、代码分析、代码评审、冒烟测试去保障;
测试阶段通过服务端测试、客户端测试去保障;
发布后通过线上监控、用户反馈进行质量保障。
可以看出,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其实都影响到了产品最终质量,除了测试阶段不会引入bug之外,其他阶段都会引入bug。
实际工作中,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具备这么完善的手段去保障质量手段,把上表当作一个工具箱,根据公司规模大小、公司实际情况,抽取其中可以实施的工具。
如何知道自己公司添加哪个工具投资回报最大呢?
bug归因,对于每一个bug产生的原因归类,追溯bug是由什么阶段引入,对应的选择工具箱中的工具。
四、如何追溯bug到底是何时引入的呢?
bug归因,对于每一个bug产生的原因归类,分类主要是需求不明/变更、代码错误、界面优化、性能问题、配置相关、安全相关……可以根据自己公司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有哪几类,每一个bug修复后都标记上bug的原因。当一个版本测试完成时,可以得到bug归因统计。
所以当一个产品,总是bug较多,除了完成基本的功能测试外,检测产品开发的全流程中哪个阶段引入的bug最多,提升那个阶段的质量保障手段。
比如,bug归因统计下来,因需求不明造成的bug最多,
我们能做:
1.建议产品提高需求文档的细节。
2.建议产品在需求评审会前一天发送需求文档给相关人员提前阅读,提高需求评审的质量。
如果因代码错误造成的bug最多,
我们能做:
1.建议提高单元测试覆盖率
2.建议开发团队增加培训,提高开发人员水平
3.增加代码审查、代码分析环节。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减少bug,以及减少生产上出bug带来的影响。以上内容已经回答了半个问题。
那如何减少生产上出bug带来的影响?
可以靠线上监控、用户反馈机制。
线上监控及报警,能在检测到线上出问题时,第一时间得知。同时要有相应的生产事故响应流程,能在得知之后如何快速敲定解决方案。
用户反馈,线上监控可能只监控了核心的接口、核心功能,而且一个产品的使用,每一个用户还受制于他的操作习惯、设备、网络等问题。重视用户反馈,相当于他在给你进行测试。
除此之外,良好的发布策略也能将影响减到最小。对于用户量庞大的产品,全量发布的话,面临较大的风险。可以选择灰度发布、A/B测试、蓝绿发布这样的发布策略。
五、如何在全公司建立质量思维?
当然是转发这篇文章,让你的老板、领导、同事都看到,提高产品质量,不能光靠测试哟。锅是集体的锅哈哈哈~
——————
微信公众号:软件测试DayBreak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