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心血来潮参加了主题周更的活动,没想到第一周的主题就是认知与成长,给出的四个选题我都非常抗拒。我平时写写读书笔记、观影感悟,都是在写我对外物的感受。这次把镜头对准自己,感觉要公开处刑了。
我的人生轨迹非常简单。人生前二十年都在十八线西北小县城度过,之后在上海上大学四年,毕业工作六年。
我的人生故事也非常平淡,就和普通的路人甲乙丙没什么区别。(说不定还没有上海街头的路人甲们精彩。)
我也和普通的年轻人一样,年轻的时候觉得世界都是我的。但随着年岁渐长,发现生活逐渐向我露出了獠牙,实力配不上野心,我还是只管好我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
平淡生活有没有力量呢?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完的小说《斯通纳》。小说的主人公也是普通人,他有执着坚守,也有无奈妥协,他隐忍又勇敢的一生在作者笔下非常有力量。
我也想过这样有力量的平淡人生,所以先让自己逐渐变得有力量。
前二十年我所有的目标都是在高考,属于认知混沌阶段。大学几年浑浑噩噩,直到大四才开始逐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这近十一年的摸爬滚打中我总结了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在意别人感受,到为自己而活
大学的几年我时而自卑时而自负,每天的心情像过山车一样。自卑与自负是一对孪生兄弟,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比较。
和曾经的同学比我来到了大城市,自诩我见识到更多世界的精彩,我是自负的;而和大学的同学比,我自知能力见识都非常有限,短期又没办法补足,于是非常自卑。自卑时我会通过和其他人对比找一点优越感,自负时我不可一世,可想到比我优秀的人又转而成了自卑。这样不断循环。
在这样的心态下,我非常想要证明自己,但又极度害怕失败,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一旦尝试失败后,就开始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我心态的转变,是在工作后慢慢学会承担工作中的事务,学会犯错,学会自我表达。并通过读书,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要把注意力从别人转移到自己身上,和昨天的自己比。
这期间关注了连岳、辉哥奇谭、秋叶大叔等公众号,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自己也通过读书和写字给自己加油打气。
为自己而活,除了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也让我有勇气拒绝他人的期待。比如家人对我工作生活的干预、比如一些道德绑架,我都会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别人说我自私也好,我乐得自在。
第二阶段: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人生面临很多选择,我之前不但选择恐惧症,而且在选择之后常会患得患失。于是更不敢做选择。可是把选择权拱手相让后,最后承受结果的还是自己。虽然可以怪罪别人,可最终经历的人是自己。
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决策从高中开始,文理分科、选择复读、高考填报志愿、大学要不要考研、工作选哪家公司、结婚。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不大但会影响生活的决策。高中期间,父母放权给我,尊重我的选择。但我并没有意识到要为自己选择负责。
直到大学期间,我从很多方面分析了自己大学浑浑噩噩的原因,其中很多我都无法控制和改变。其实我遗漏了最主要的因素——我自己,这也是我唯一能改变的。
实际上我每走一步,都是我无数次选择的结果。要为这个结果负责的也只有我自己。
意识到这点后,我少了无谓的抱怨和抵触情绪,就算很多不如意,也可以尽自己努力做到最好。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我是咸鱼心态,既然没有全力付出,不管什么样的结果我都可以接受。
第三阶段:想要的生活,就去争取
这个阶段是我的目标状态,我目前还在第二阶段。我相信想要的生活,只要坚持朝着目标做下去,就一定会实现。但我还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我会被本能的惰性打败、抵抗不住诱惑,无法坚持。
我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案例。比如坚持写公众号最后去做了自媒体;喜欢烘焙,最后辞职自己开了小店。这都是我想要的状态。但我还没有找到可以支撑自己的方向,在摸索,但进行得不好。
三十岁,人生才刚刚开始。尤其是看到周更群中榜样荃姐的状态我非常受鼓舞。我想做的事情有很多,不管能不能达成至少会体验一番。希望今后有足够的热情和动力去挑战,经历更充实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