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的更朴素。在一个奢华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在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冬天与盛夏,无论你身在南方还是北方。再过2个月又是一年中秋,我想说你今年的读书计划完成了多少?
昨天闺蜜回来,本来约了午饭,但基于对她的了解应该起不来,遂改成了看电影。电影结束后想找个地方坐坐,在商场哐当了一大圈,这些所谓的咖啡厅好似没有进去的欲望,我说附近有个书店进去坐坐吧。
我们去了书店,这个书店可说是我喜欢的那种地方。书按照分类陈列整齐,大部分是有塑封膜,只有付款才能拿,还有一部分是旧一点的,可以阅读。阅读的地方分为2个区域,一个是免费区,这里是一张长条桌,两侧摆的是古代饭庄的那种木头的长条凳。另外一个区域是消费区,都是沙发或者软凳之类的,来到这里坐着的必须要在这里买饮料的。
我们买了2杯饮料,挑了2本书坐下。我环看了一下四周,这里大约有3类人。一类是学生,正值暑假,孩子们在这写作业。第二类人是女性主体,有的人自己来的,有的和朋友一起的,但唯独没有情侣。第三类人来的比较晚,他们拼了3张桌子,在讨论某本书的读后悟。这类群体年龄比较偏大,这跟连长的读书沙龙类似,大约是文艺青年最向往的。
很久以前,在我的认知里面书店就是卖书的再无其他。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买一本参考书。那个时候网购都没有听过,买东西只能去实体店。在一个周末家父带着我去了离家很远的书店,进去的时候在门口说了一下书名,营业员手一指说在里面。因为在最里面,我们走进去的时候见到很多人坐在地上看书,伸着腿有些挡路,感觉很不雅。那个时候我想,大家为什么不在家里看书,非要在这里,而几乎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说话很小声,我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一种别扭。
但多年以后,书店已经不是一种传统意义上只卖书的地方了,也增加了休闲和学习的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很多人的精神需求。有一个地方可以跟朋友一起伴着墨香喝茶,闻着茶香读书,想想都怪好,不失为美事一桩。
我曾经以为开一个书店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把书摆整齐,书架干净就好啦,顾客进店买书之后直接结账走人。但当我看到连长的书店才明白原来这并不容易。连长为了做好书店经常去全国各地的书店学习,还经常在书店组织各种活动。让这些爱读书的人有一个交流的机会。
我还记得像这种一周一书活动还是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在周五的时候布置一本书大家回去读,读的时候可以画出优美的词句,读完之后自选角度写读后感,在第二周的周五下午大家一起讨论。当听着别人谈感悟的时候有些茅塞顿开。呀,原来感悟还能这么写,还可以针对某一句话扩充。本来的一点感悟,听完大家的分享之后,不仅增加了对这本书的认识,也扩充了知识面,更甚是脑洞大开,打开了写感悟的思路。也正是那个阶段养成的好习惯,直至现在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当有人说出读书无用的时候,他更应该多读书。很显然,他用挣钱这个指标去衡量读书。事实上,读书不止帮你多赚钱,更是能帮我们挣个心平气和。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其面目可憎。赶紧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丑的不能见人了。
我们总说没时间读书,那么省下来的时间都去哪了?有人说打麻将能预防老年痴呆,那读书会不会呢?读书能不能变美真的不好说,不过知道了很多事情没什么了不起。你总说静不下心来读书,可是不读书,怎么能静下来?
小孩子才纠结得失,成年人享受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