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复杂性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汇总了一下,再结合平时学到的一些零散信息,挑出了一些东西,捏到了一起,升级了一下自己的系统思考体系。今天我把它写出来,希望能提供一些看问题新的视角,对你有用。此外,本文其实也一张思考类的知识地图,涉及了非常多的概念,不太好读,想了解核心观点可直接跳到最后的“总结”中。
思考的常见病
先简单盘点一下日常思考常见三个坑:
-
基本逻辑谬误,如偷换概念、违反三段论、隐含条件假设、归纳和演绎错误等等,它会让你的大脑混乱,别人说你“没逻辑”。
-
因果谬误,如多因果当成单因果、关联关系当成因果关系、单向因果当成双向因果、因果倒置等等,它会让你对事物错误的归因,看不清事实真相。
-
心理效应影响,如结果偏差、概率偏差、从众心理、权威效应等等,它会让你被自己的感性、直觉影响,无法清醒的思考。
如果训练过批判性思维,一般都能够绕过这三个坑,主动理性思考,这样已经非常好了,但仍会有很多问题,常见的有两类:
1. 路径依赖
经验主义,过于依赖自身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外科医生总想用手术工具、管理者总想用管理工具、军人总想用武力。马克吐温总结说“手里拿着锤子的人,就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查理芒格又给这类人起了个有趣的外号叫“铁锤人”。
针对这点,批判性思维给出的初级解法是换位思考,但局限是只能在同一个认知层次或更低层次中应用,无法应对超出自身认知层次的场景,也无法在复杂系统中复杂的多点利益间找到出路,很多书都深入分析过,书中形象的称其为“罗生门”,此处不再赘述。
2. 过分深入细节
人容易过分深入细节,却看不见大方向,所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你可能会美其名曰,我只解决具体的问题,实则可能只是想避重就轻而已,在全局看来,它真的是症结所在吗?有没有可能,我们本想调节温度,你却一直专注在研究怎么控制温度计呢?
这种思考问题数学上也被称为“过度拟合”错误,简单说就是一种解法走到黑,卷子都写不下了,你还在推导。想起前两年做过一道蜂窝最短路径计算的编程题,很多人写了几千行代码来推算,实际原理就是一个公式,10行代码就解决了。
上述的坑,批判性修炼到一定程度是可以解的,当然,我也不敢说批判性思维有啥问题,只不过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方法,有人适合纯粹的把批判性练到极致,像我比较适合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和批判性互补。这次我想把盛传的系统思考方法,打碎,从系统论的源头,重新推导一下,为复杂问题的思考,提供一些新的角度。
什么是系统思考?
这个体系,江湖上有很多书在讲了,它其实是以系统论的世界观为基础构建的。系统论用一种宏观视角,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划分为物质和精神,那么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就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中,广度上,包含了无数个子系统,无边无际。深度上,每个要素打开又是一个新的系统,一层一层剥下去,无穷无尽。
沿着系统论的思路走,我们日常接触到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小到一个原子、一朵花、一个人,大到一个家庭、一个公司,、一个国家。
我们想了解一个系统,解决系统的问题,就要先定义边界,然后再根据当前的能力锁定一个合适的深度,最后通过一些底层规律,找到解决办法。至于底层规律嘛,学者们已经找到一些了,他们发现系统以及每一个子系统确实都具有相同特征,如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等,系统越复杂,呈现的特征越多。
因此,不同的系统,从简单到复杂,随着特征的增加,我们的思考的维度也要增加。根据系统的特征,先提取了五个层次,分别是关联、整体、动态、不确定和平衡,本次先一一简单解释一下,后面几篇再深入展开。
关联性
系统中每个要素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时刻在相互作用着,这种相互作用,就叫关联性。
关联是系统思考的基础,看似简单,实则很难,一方面对逻辑学强依赖,另一方面我们头脑中可能有一些错误的关联的存量,不逐一挑出来改掉,就会影响思考,这些都需要慢慢磨练。
认知了关联性,就可以用一些固定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小系统的问题了,具体方法后面一篇再展开。留一个小问题给你自测一下,“鸡和蛋之间有几种可能的关系?”,答案是四种,哪四种呢?
整体性
要素加上若干要素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系统,系统像一个黑盒,以你知道或不知道的状态运行着,如果能将每一个关联搞清楚,描绘出来,那么就能了解系统的全貌了,你就获得了整体性。
到了这个层次,就可以分析一些多关联的系统问题了,但是,这样的系统,还是属于“简单系统”,又称普通系统(General System),人造的系统基本都属于这类,如构造精密的机械手表,如软件程序。说到软件,虽然我也一样,曾经很喜欢定位问题,尤其是那种在万千代码中找到Bug的感觉,真是棒极了,但我还是要告诉你,无论我们的程序多复杂、有多少逻辑关系,本质上都还在“简单系统”的范畴,它由人类依照头脑中的逻辑构成,只要我们花时间细心梳理,就可以搞懂。
动态性
经过前两个层次,系统的全貌已经出来了,不过它还是静态的,是停留在黑板上的,我们要把它拿到现实世界中来,让他随时间动起来,这就是动态性。
此时就要加一个维度,加上一根时间轴,思考这个系统运行1年后什么样?运行10年后什么样?很多系统,静态和动态呈现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的:
举个例子,我用乐高拼出一个电动机器人,我把它放在那里“站尸”,给它摆好动作,很好看、很完美,后来我又想让它动起来,看看走起来什么样,按下了开关,结果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它边走边掉零件,最后完全散架了。你看,明明各个零件契合很好的静态系统,运动起来却崩溃了,一样的道理,我们只要把黑板上的系统放在现实中,不论机器人是站着,还是走路,它默认都是具有时间性的动态系统,总有个保质期,我们都得加上时间轴动态的思考。
再拿软件举个例子,你在分析静态的代码时,用“关联”+“整体”即可,但是程序运行起来后,要定位问题,你的思考就要加上“动态”了,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当然,不得不告诉你,目前为止,我们还未脱离“简单系统”的范畴。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这个词太火了,网上一搜一大片,原理就不再赘述了。如果你发现你要分析的系统,不仅关联复杂,而且具有不确定性,那么打起精神来,它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这种系统,我们会发现它的很多关联,因和果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通道,每一种可能的结果,都只对应一个概率,此时我们就要再加一个维度,加上一根概率轴,更立体的分析它。
不确定性的概率关联,大概有三类:
-
第一类叫客观概率。比较简单,总体数量有限,还能反复实验,所以虽然不能控制结果,但能得出一个准确的概率,典型例子就是投硬币。
-
第二类叫实验概率。总体数量极大或未知,只能通过样本数量计算出一个概率,我们只能不断增加样本数和频率逐步逼近实际概率,典型例子是工业生产中的采样验收。
-
第三类叫主观概率。顾名思义,根据过去的经验推测未来的概率,别看这么随意,这真的是科学,数学中叫“贝叶斯概率”,别看前两类很美好,那都是在工程中常用的,我们生活中很大一部分问题都是主观概率问题,例如我根据过去的经验,计算老婆明天心情好的概率,每成功一次,我下一次预测准确的机会就增大一分,还有天气预报也是类似。这种不确定的系统,人类简史中称其为“一级混沌系统”,可惜我没在系统论中找到分级的标准。
对于以上列举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系统,它们虽然存在着随机性,但也有好的一面,就是它每个结果的概率和人的主观是相互独立的,即不会因为人的预测而改变,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持续的观察,提升概率,让预测越来越准确。这样的系统在自然界很常见,生物、天气、森林、湖泊等等,当然,分析方法也极其复杂,需要“关联”+“整体”+“动态”+“不确定”齐上。
平衡性
刚才说到“一级混沌系统”,你一定想到了“二级混沌系统”吧?二级的最大特点是,它每个结果的概率和人的主观是关联的,也就是说当你以为你预测系统的变化,它就会对你的预测做出反应,导致你本以为能预测到的结果,再次发生了变化。
典型的例子,很不幸,就是由人构成的系统,我们所在的公司、国家、人类社会。前两周前,我写的《由人构成的复杂系统》中总结过了这个事情,还记得里面提到的哲学家波普尔吗?他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只用了一个三段论,直接精彩的证明了不可预测的根源所在。
观察这种系统,你会发现,人是有能动性的,社会中的事情常常是“凡政策必遭遇对策”,所以我们不得不再加一个维度,加上一根博弈轴,综合的看,人们对现有的规则、对其他人的行为,可能做出的反应。 这个视角非常的难,需要“关联”+“整体”+“动态”+“不确定”+“平衡”综合分析,首先要找到系统的理想状态“帕累托最优”,这是最优解,然后再观察系统的现状“纳什均衡”,这是当前的平衡点,如果这个平衡点没有落在最优解上,就要去优化系统。
这个视角分析方法很多,下面简单列举一下:
从时间上看分为动态和静态
若去掉时间轴,就是静态博弈:两个人猜拳,你是否能赢,还要看对方出什么,但好在我们约定好同时出手。若加上时间轴,就是动态博弈:我们多次比赛,谁赢的多谁获得最后的胜利。
从概率上看分为主观和客观
若是关联之间是客观概率,说明信息是完全对称的,那就有机会找到“贝叶斯精炼纳什均衡”。若是关联之间是主观概率,说明信息是不完全或不对称的,那就只能找“贝叶斯均衡”。
从人际关系上看分为合作和非合作
若是人和人可以合作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就可以进行“合作型博弈”,。若说人和人无法合作,必须你好、我不好,那就是“非合作型博弈”,也叫“零和博弈”。
复杂吧?还有更有意思的事,你观察人类的经济系统,比如贵金属或股票市场,会发现还有一个叫“博傻”的局。这种局由于信息极度不对称,时间、概率、策略完全没用,随机性非常大,你能否胜出,取决于有没有人比你更傻,有趣的是,别以为你聪明就一定能胜出,因为你实在不知道有多少人比你更傻,反过来,傻瓜也能中奖,因为世俗人眼中的聪明人一样也会做傻事,所以局中往往是没有最傻只有更傻,那这种局可能真的是混沌系统的最高境界了。当然,如果你真的足够聪明,一般都会绕行,选择不入局。
总结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已经了解我的思路,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逐层的运用关联、整体、动态、不确定、平衡,这些思考工具,层层递进的分析。
-
关联+整体:我们能看到一个在黑板上的平面的系统,即使它有复杂的逻辑关系,很精密,人也是有办法分析清楚的。
-
动态:如果你遇到的系统是在世界上真实存在的,那就要再加上时间轴,动态的思考。
-
不确定性:如果你又发现系统表现出了一种不确定性,那就要意识到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系统了,得再加上概率轴,不确定的思考。
-
平衡:如果你面对的系统中掺杂了很多的人,很悲惨,这是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你不得不再加上一个博弈轴,平衡的思考。对于二级混沌系统,你要懂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什么的是帮不上太大忙的,你需要的不仅仅是经验、工具,还要有一种极大的想象力,不过这也正是它的有趣之处,是它吸引人的地方所在。
人们常说“大道至简”或者流行词汇叫“第一性原理”,从系统论的角度,你会发现获得原理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降维”过程,把复杂的系统还原成最核心的一个或多个关联,可以在黑板上给你画出来,能用文字一句话写出来,你一看,一拍大腿,“太对了!太精彩了!我怎么没想到?这才是本质啊!”。但是你要知道,能把复杂系统简化到黑板上的人,他一般也可以从简化推导出更多的复杂的新系统,获得相对性的最优解,因为他的关键能力,不是简化,而是思考了足够长的时间,练成了系统思考,这是一种“升维”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拿到了原理却用不好。不论他在黑板上推导的多么正确、完美,却始终只是在前两个维度徘徊。我们能观察到,学术界有很多“黑板经济学家”,软件行业中一样有很多“黑板架构师”,他们所描绘出来的东西固然美好,可惜却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忽然想到歌德,歌德一直向往科学却不怎么真的懂,微积分令他困惑,也区分不了云雀和麻雀,但是人们轻易的原谅了他,因为他对自然有着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热爱,忍不住再次引用他的话作为结尾,“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
单虓晗写于20170723
立体看世界相关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