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话把很多人都玩坏了。
这话的重点是“吃得苦中苦”,但在大多数人心里,重点是“人上人”。大多数人都想成为人上人。
不仅如此,即便自己不怎么样,大部分人也会觉得自己能力超群,高过平均水平。
有调查显示,90%的司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很奇怪吧!难道司机总体有180%不成?
这种现象叫做“乌比冈湖效应”,指人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
大部分人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只是个普通人的。哪怕现在不是“人上人”,也梦想着有一天会是。
“人上人”这说法本来就挺怪的,什么叫人上人?什么样的标尺能量出谁出于谁之上吗?客观世界当然没有这样的标尺。但人们心里却有一把这样的标尺。
细细地去咂摸“人上人”这词儿,总有一种闪闪发光,被人围观的既视感。(我咋感觉这像某园的场景呢)。“人上人”是比出来的,换句话说,人上人是人家眼睛里的。
于是就可以看到很多可拧巴的人和事儿:
1,道德癌:总拿道德去衡量和评论别人,一副我比你们都高尚的样子。全身上下散发着神性的光辉。
2,自负和自卑交替:自视甚高,不敢承认自己比别人差。常常鄙视比自己弱的人,但在比自己强太多的人那里又自卑得无地自容。拼尽全力,可是总能发现比自己强的,心好累啊!我都这么努力了!我还能不能行?
3,浮躁:因为想做别人眼里光彩夺目的人,所以什么都想要,眼花缭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心浮气躁,没有定性,没有定力。
4,异常自卑:因为太想做别人眼里特别好的人,可是自己现实里却是那么糟,怎么办,别人都会看不起我的,都会不喜欢我的,我怎么这么糟?
甭说别人,我们自己多多少少都有这些部分。
大多数人都想成为带着光环的人,可是现实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是冲突的,于是就有了这么多的拧巴。
家长教育我们要成为人上人,学校里成绩好的孩子受欢迎,社会上对成功满是迷恋。大概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你可以成为你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
人会有获得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可的倾向。尤其是一个还不定型的孩子,会自动把别人的、社会的要求内化,稀里糊涂地去追求。
今天去参加一个创业和就业的讲座,主讲人是97届的学长。讲到就业,特别强调,如果你是个内向的人,一定要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外向的人,否则你就做不了很多事情。虽然学长也说了一些内向的人就业的选择,但里里外外透着对外向性格的偏爱。
这就是前些年一直在社会上流行的论调,要外向活泼才招人喜欢。于是,大批的内向者都上下求索,想变得外向。可是,如果内向的人知道,这只是商业营销庸人的需要,还想改变吗?
如果他们知道,内向的人是更有创造力的,还会这么为难自己吗?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们都是想得到主流社会认同的。主流社会倡导什么,人就容易跟着什么走。
媒体上每天都是“你的梦想是什么?”,搞得大家都兴奋过度。好像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就是犯罪似的。
前些年总是流传着一些某丝逆袭的故事,于是很多人坐立不安,幻想着自己某天逆袭。我也有过这样的幻想,后来发现,某丝就是某丝,不存在什么突然逆袭。于是心就安定了。
还有很多人惴惴不安,不敢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是怕得不到父母的认同。鼓励孩子成为人上人的家长,通常是高高在上地审视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优秀就不可爱。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会变成孩子背后一双监视的眼睛。父母的要求会内化成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如果自己哪里不够好,会被那双眼睛看到,于是就开始不安。所以很多事情他们会做得比别人好。他们拼尽全力,不甘平凡,不过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同。
很多事情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真的有一个标尺能衡量出人的高低的话,在这个衡量的的标尺上会出现一个频数分布曲线。这个曲线应该是正态分布的。那么,只有极小数的人能占据这条标尺最高刻度的位置。也就是说,只有少数能成为所谓的“人上人”,只有少数人能成为“不普通的人”。能乐观一点的话,20%?或者5%?甚至1%?剩下的部分其实都是普通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只是普通人。
所以,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也并没有什么丢人的。
大二的一个傍晚,我边散步,边数落自己。数落得有点儿受不了了,就换个心情想想自己好的。想着想着就开始觉得,自己其实能力比大多数人强。
想到这儿的时候,我愣住了。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凭什么觉得自己比大多数人都强?没有原因,我仅仅是那么觉得。好吧,我知道了。
于是,那天我把QQ签名改成了“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能力超群”,用来提醒自己,客观看待自己。那一天是2014年12月12日。
你要问我为什么用自己的状态去推演大多数人?靠谱一点的解释是,我是个天生的观察者,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我观察的对象。我可以根据自己平常的观察做出判断。说实话的话,我是内倾的人,内倾者通过观察自己观察世界。就酱,没有任何道理。不过后来这种发现得到了验证,大部分人都会高估自己。
也就是在那一天,我明白了,我就是个普通人,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当我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后,内心的冲突就少多了。
我可以原谅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我可以不再对自己那么严苛,我可以不再那么恐惧。我少了很多拧巴,专注地寻找自己。我放弃很多我力所不及的事情,我放弃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我放弃期待别人的目光。后来我还写了一篇文章《不可及的月亮和脚下的六便士》,表达自己改过自新,好好做人的愿望。
前一段时间,我准备考研的时候,总是焦虑,怕自己考不好考不上。我发现背后还是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要求我。
好吧,我终于坦然了。我对背后的那双眼睛说:不优秀又怎么样呢?不优秀就不配活吗?不优秀就没有享受生命的资格了吗?
我放弃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依然对自己有要求,只是仅仅出于我自己的需求。当我做一件事时,我不再因为考虑结果而举棋不定。我去做,仅仅是因为我乐在其中。我想做好,只是因为那让我满心欢喜。
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并不代表不进取。背后总是有一双,甚至是无数双眼睛盯着你的时候,有的是恐惧和挣扎,而不是进取。
冯唐的公众号推文后面,总是缀着一句:每一个NB的人都有个笃定的核。
是啊,当你足够笃定,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又怎么样呢?客观评价自己,总比高估自己要朴素得多。真诚地面对自己,才能找到自己那个笃定的核。
当你能承认自己不过就是个普通人,当你不再在意别人眼里的自己,当你不再时刻伸出一个触角去和别人比较,当你只关心自己想成为谁,大概就找到了自己的心之安处。
不再眼花缭乱,什么都想要,就没了那么多的内耗。这样轻松上阵,进步起来恐怕都快很多。成为自己,是最值得的进取。
哎,对了,就是不进取又怎么样呢?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我坚信,自己可以塑造自己。我在塑造自己的路上,也希望我的文字,能给别人哪怕一点点启发。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