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趣味多半含有智慧的灵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位赫赫有名的外交家,他一人重于九鼎之宝,强于百万之师,以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有趣的老头,烛之武是也。
一、有趣的名字
有趣先从他的名字说起,并非所有古代人都有姓氏,有姓氏的往往在当时是大族,古人姓氏来源有很多种,有的将城邑作为姓氏,烛之武就属于这种情况,他生在烛城,因此氏烛。“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烛的古字右边是个“蜀”字,它的造字本义是古代蜀人发明的一种用动物脂肪为燃料的微型照明用具,烛之武就好比这“烛”一样,虽为小小的火焰,却能普照一方。“武”是他的名,由戈(兵器)和止(脚趾)两个部件构成,表示持戈而行。造字本义是肩扛兵器,出征作战。纵是古稀之年他的命运也注定和武相连,虽不能持器作战,却更显战斗力。“之”是放在姓和名之间的语助词,如佚之狐,介之推,宫之奇,石之纷如,这种有趣的取名方式,今人已经少有了。中间的“之”可以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读起来有一种整齐回环之美。
二、有趣的模样
文章并没与外貌描写,《东周列国志》中到有些许记载,他模样有趣,令满朝文武见了都哈哈大笑。郑伯当时召见他时,烛之武已经70了,“须眉,伛偻其身,蹒跚其步”,《说文解字》说老,考也,七十曰老。衰朽,用“毛”会义,说明须发都白了。烛之武并未夸张,他是名副其实的“老也”。请试想三个词汇:风烛残年、皓首须白、弓身驼背,再设想地点:庄重而威严的朝堂。他动态的行为:踉跄挪步。配上背景:所有人的瞠目大笑。再加上他们的心语:有趣!这么老!来干啥!
三、有趣的语言
清代沈德潜讲过,“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古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初大才子、书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也大赞此文:“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读愈晓畅。”记得台湾一位老师讲此课时提到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对白:柳原笑道: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流苏也怡然,半晌方道: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讥刺柳原用情不专,嗔怨却不直言,说“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颇富机锋妙趣。千年前的烛之武何尝不曾抱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也,无能为也已”这种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本意的表现手法,称为“婉曲”。婉曲又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类。这两例都属于微辞。
四、有趣的身份
烛之武还有个有趣的身份——园长,《东周列国志》说他“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圉正是掌管花园和马匹的,也就是说烛之武家三代都是“公园园长”。公园园长算什么官呢,原来还是个弼马温,烛之武一辈子就窝在一个公园里,怎么会没有怨言呢?而满腹的怨言此时机会来了不发泄更等何时呢?一个人要怎样才会更有趣一点呢?那就是要尽显本性。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老头非常可爱地开始絮絮叨叨。他是有资格抱怨的,佚之狐的推荐语是“必退”,侧面能够见出其能,其智,其勇,其义。“必”字本身和战争有关,造字本义是将多层竹片缠在一起构成的戈、矛等器械的柔韧手柄。在古人眼里,战场上枪械手柄的质量攸关性命,因此手柄的韧性是“必须”的保障。
五、有趣的举动
如果说用一个字体现当时局势危急的话,那就是“缒”了。“追”本义是拿着兵符去追踪在逃犯。烛之武是用绳子连夜把连路都走不好的自己捆住然后坠城而下去维护国土的安全,这一举动不但有趣,而且堪称勇猛了。此其一,下城后他不主动给自己制造危险,而是佯装嚎啕大哭,引起秦穆公的注意和好奇,将自己被动送上门,此其二。这老头居然利用了自己有趣的外形。
六、有趣的思维
烛之武到了秦穆公那,马上“角色换位”他摇身一变,变成了局外人,说郑,不说我国,不言胜言败。清人分析烛之武的说服艺术时说道:“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其悦而且戌也,固宜。”(《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卷一)他一开口先把郑国之亡预设成既定事实,让秦公防线松弛,拉近了与秦公的心理距离。“既”造字本义是吃饱转身离席。表示已然,和“即”正好相反。然后摇身一变,又变成了秦国人,渐次从地理、人文、历史三层为秦国的利益着想,表明秦出兵助晋伐郑是严重战略失误,听起来有趣入理,故能打动秦穆公,不但答应退兵,而且还愿意与郑国结盟。退,由豆(食器)和止(脚趾)构成,脚趾朝着与食器相反的方向,表示离开进食的餐桌。造字本义是餐毕下桌离席。秦还没吃毕就已离席了。清人林云铭这样评述:烛之武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烛之武退秦师也揭示了成功学的要点:只要沉住气,人生永远不晚;只要真有才,才有机会;坚守那一默,才能万言万当。感谢这个有趣的老头,让我们的人生不再迷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