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业是很难,但很多“难”都是难在了没有尊重常识,没有按照规律办事。
所谓创业,就是用人成事。
在企业经营过程当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人的问题,而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力成色的竞争。
马云说公司最好的产品就是员工。
要是员工不行,再好的产品、再多的融资也是瞎扯淡。
而用人其实也很简单,“招聘,培训,考核”,也就这“三板斧”而已。
一,招聘。
产品的源头千万不能做错,如果源头错了,那么问题就多,而且推到重来的成本就高了去了。
所以,对老板来说,招聘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在阿里巴巴四五百人的时候,包括前台和保安,公司进任何一个人都是需要马云亲自面试的。
而我们的很多企业呢,才几十个人的时候,老板就去忙活“更重要的事”去了。
马云亲自面试,一个前台(童文红)都能成长为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副总裁,一个保安可能就会成为技术大牛。
人才难得啊,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做大事的老板就没有一个不是爱才如命的,但千里马也是需要伯乐去辨别的。
有些老板经常抱怨手下没有人才,那要问问自己对招聘这件事重视程度够不够。
二,培训。
我一向认为,有一种公司特别不靠谱,它们上午招来一个经理,下午这个经理就可以去招聘了。
这不是什么信任,这是瞎胡闹。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不然你就是浪费彼此的时间。
如果说招聘是第一关筛选,那么培训就是第二关的筛选。
当然,我们培训不是为了筛掉他,我们是为了让他尽快的熟悉公司和工作,能够尽快的切入、上手。
很多公司对此都是非常马虎的,新人来了两三天都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只能是自己小心摸索。
你不找个老人帮他、带他一段时间,他自己摸索不是耽误事嘛,他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哪能那么巧就做到你心眼里去?
阿里巴巴前CEO卫哲曾经说过,他刚入职阿里的时候,是阿里合伙人、“十八罗汉”之一的彭蕾亲自带他。
当时卫哲认为自己在原来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管过3万人,招聘人还不简单吗,这个干嘛还要来教他。
彭蕾对卫哲说,你不能马上招人,你以前在五百强企业招人再正确,也不可能跟阿里巴巴一样,不是技能不一样,而是看人、用人标准。
因为她要保证招来的人必须是要“聪明、皮实、乐观、自省”的人才,是符合阿里味道的人才。
好的人才是经得起折腾的,“我从来不相信常胜将军,我看团队的时候,情愿选择那种真的经过很多挫折的。”
卫哲说自己在招聘方面就经过了阿里的三个训练步骤:
第一步叫“我做你看”,我得看老阿里人怎么招聘的。他们在做,我在看。
第二步叫“我说你听”。他得讲给我听,阿里为什么这样招人。
第三个动作,“我做你看”变成“你做我看”,我来做,一个老阿里人在旁边看着。
这就是师父带徒弟的方法,要一个岗位、一个岗位带,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带。
很多企业就是乱在了这个地方,新员工没有一个“师父”在带他。
而这种训练的方法,不但是尽可能保证了新人能高效进入工作状态,更是在潜移默化当中熏陶了企业的文化。
要知道,阿里巴巴规模到了四千人的时候,新员工的第一课都是马云在讲的。
三,考核。
如果我问你,考核是什么?你可能说是业绩。
但考核可不止是业绩啊,考核的核心就在于奖罚和淘汰。
而考核是从培训阶段就开始的,不然的话,让不合格的员工上岗,这不是让他去制造问题,给客户给公司增加麻烦的吗。
考核不是喊口号,更不是“威逼利诱”,实际上,考核是实实在在的规则。
所谓慈不掌兵,规则是无情的,比如通用电气有个“2:7:1”的考核标准,其中最优秀的头部20%是要奖励的,升职加薪都从这里找。
而中间的70%是需要辨别的,这个区域最多,好的可以向上走,跟不上的就只能落到被淘汰的10%里面。
淘汰虽然残酷,但没办法,大自然就是优胜劣汰的法则,如果不淘汰掉落后的人,那对前面的人就太不公平了。
譬如打仗,扯后腿的猪队友是真的可以拖死整个团队的。
另外,考核还分为业绩考核和团队管理、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有时候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可以说,企业的成长壮大过程,就是这个不断用人“三板斧”的过程。
大道至简,只要在这三个阶段上精益求精,企业就会不断的积蓄内功,可以厚积薄发。
常识本来简单,这就像是水滴石穿一样,甚至是枯燥乏味的,但它是客观力量,没有常识的参与,就没有水到渠成的成功。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