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简直鬼迷心窍,交了699元报了一个学习采访的培训班。交完钱后信心百倍地想着跟人家老师学习采访稿,总觉得自己在写作上还需锤炼,跟着专业的编辑老师学习会事半功倍。
三天后,平台给我推送了一位老师,简简单单告诉我从身边人写起。我问怎么写,她说你看看平台发布的文章,照猫画虎吧。我大概浏览了几篇,再加之之前有过关注,但是说实话他们的文章太长,我几乎没有认真看过。头条的文章就像快餐文化一样,迅速浏览,大概掌握就行。我总结出文章的大致架构,也就是吸睛的标题,和跌宕起伏的情节。那我就找了一个有故事的朋友练手,从早上五点钟写到九点多钟,洋洋洒洒快六千字,写完后连我自己都咋舌。第二天早上我稍作修改发给指定的老师,得到一个回复,请按照我们的要求改稿。说实话,她可能也没有仔细看我的稿子,想着反正是要修改,索性也没有专门纠错。我心里只是纳闷,这就是一对一的改稿吗?有用了一个早上认真改稿,说实话没写过人物专访,真的觉得不像自己写的其他文章得心应手。想到自己的初衷还是学习,将改稿再次发给改稿人。第三日十点多收到回音,要求我要学习公众号的一些流程式写法,列举了一堆堆,什么公众号两个标题,小标题六个,我是一头雾水。沟通半天,依然没搞清楚,不由得暗自生气。而且改的某些地方,是她让我改掉的。那也就是说第一次她压根就没看,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这种无效的改稿一是让学员找不到方向,二是制造工作忙碌认真的假象。甚至于在文中找到两个别字(电脑打字的弊端)圈出来,写着“有两处错别字”。写稿的人都清楚,当稿件文字部分修改完毕后,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看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按他们说的一稿要改数十次,是不是应该先让学员学会公众号的两个主标题,六个小标题。我不能说他们的行为是割韭菜,但是我的确被割韭菜了,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修改上。
早上很是沮丧,找朋友倾诉。她听完后建议我别学了,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之余,好好写写自己擅长的文体,何苦和别人一起折磨自己。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割了就割了,心情变好了比什么都重要。
是呀,有上进心的初衷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自己的认识不到位。其实当时报名时,看到这类文章心里有些忐忑,可是我又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很多事情都能坚持,唯独这件事我不会坚持了,我也不会配合这种改稿的节奏。
更何况我写的朋友,对方还要求真人照片15张,这就让我更不可思议,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亮相。这种经营模式可能更需要广告宣传和需要包装的人群,我身边的朋友大多在学校、政府里任职,大多很低调,也不容许曝光个人资料或奋斗史。
好了,翻篇了,既不开心何必相随!如果有哪位朋友有这方面的考虑,最好考虑自己是否喜欢公布于众,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文风,否则还是算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