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在高架上行驶,路过低矮的民居和高大的写字楼,城市里什么形式的房子都有,什么心情的人都有。
孤独地,我正在离开这座城。
说来惭愧,干了两年,收入却越来越低,这两年也没学到太多本领,徒增岁月和烦恼。
当年来这里时,曾满心欢喜,励志做出一番事业。两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事与愿违,梦想归于平寂,追求归于钱币。来时光华少年,去时身心俱疲。
很多安静的时刻,我的内心会生出隐忧。我们的工作方式可能被人刻意误导了。
创业初期,诸侯混战,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后来时机成熟,顺势建制,论功行赏,进入制度化时期。
大多数时候,一流的统帅无需亲自冲锋挂帅,而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高级领导喜欢越级直接指挥到具体团队,很可能是不太正常的状态。
这两年来,一封又一封官威甚大的邮件横冲直撞,打乱了大家阵脚,人人身兼数职,最核心的工作却要靠加班完成。
这些事情有一个美好的明目:精益。
实际上除了增加无穷多程序、记录,将大家的主要精力耗在责任拉锯、咬文嚼字和一日多于一日的汇报上外,干实事的效率大幅降低,输出物的质量和以前也没有任何提升。
精益项目实质上让事物不精益。但这不能改变决策层的意见,却导向了追查一线工作人员执行不力,工作资质审查,程序是否超越上。
表格、文档和幻灯片的培训班大行其道,也许反映了一些现实。
如果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到黑,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个伟大的时机,甚至撕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由于工作的原因,无法避免接受了一些质量、精益方面的知识。甚至花了一百多买了一套这方面的专业书籍。
书里写的很清楚,国外的专家,国外的大企业,靠这类办法实现了很好的收益。
其实对比一下,国内好多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在组织架构和文化层面,都有天然的不同,一套方法能否取得成功,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玉的工具、人和方法选对了,才能真的成功。否则白白浪费资源,还把队伍带散了。
就像每家企业都想学菊厂,但空要人加班,不给人待遇。狼原本要吃肉,现在是喂草,没想到量还不足。
所以,有时候开始怀疑,也许是有人故意把这一套方法推介给国人,他们知道我们肯定会接手,而且会在程序上实现正义。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某国某明星企业家在各行业都有显著成就,他在传统领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技术支持,他用商业化的手段,一次一次快速尝试,而不是失败后进入冗长的追责程序,早上炸掉了甲,晚上乙又组装好了。
而为他提供技术的某国某机构,却将这套质量相关的方法稳稳当当传递到我国。可不可以怀疑这是他们的阳谋?
仅限于吐槽,不说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