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好吧,果然是畅销书,一开篇就这么震撼人心。都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难怪书名叫《少有人走的路》呢,没毛病。
不过对于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大家可能不太习惯,因此我们还是需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首先,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它没做过任何宣传,仅凭口耳相传,就达到了3000万册的销量。并且在出版后的第五年登上了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之后连续上榜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这本书正是以他的从业经验为基础写出的伟大著作,《华盛顿邮报》对此的书评是:这本书出自上帝之手。
那么,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为何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其实答案就是我们开篇的第一句话,即人生苦难重重。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通过心理医生的角度,作者为我们揭示了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中,会遇到的各种苦难和挫折,以及如何去面对。
但是,作为本书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心智,作者并没有给出解释,这也导致我看第一遍时感受是这样的。。
因此,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在正式介绍本书内容之前,我需要先解释一下“心智”这一心理学概念。
0. 心智的力量
让我们来看一下百度百科是怎么定义的:
在心理学中,心智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存储,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
哈哈哈,什么鬼,还不如不说。。
其实通俗来讲,心智是指想要做成某件事情(达成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包括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推理等。
除此之外,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博瑞关于心智的定义得到普遍的认同,他认为心智主要包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推理三方面的能力,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
所以,所谓心智的力量归根到底就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所说的“心智成熟的旅程”的具体含义了,即不断解决人生中的各种困难,让自己的心智力量越来越强大,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幸福的人生。
那么,如何才能走上心智成熟的道路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对本书的四个部分逐一进行介绍。
1. 自律
作者在开篇第一句话就说了:人生苦难重重。生活中遇到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又会带来新的痛苦,但人生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作者认为:
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
这点很好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
小学的时候我们做数学题时有一些难题总是很难解出来,需要经过很复杂的逻辑推理。然而等到初中学会解方程后,发现之前的难题实在太简单了,而高中时的难题在大学学完微积分后一样变得十分容易。
这就说明,随着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你的能力阈值变广了,这跟游戏中的不断打怪升级是一样的道理。
那么,自律和上述内容有何关联呢?我们来看一下其中的逻辑:
也就是说解决人生问题要靠自律。对此,书中描述如下:
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的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那么自律究竟包括哪些技巧呢?如何通过自律,消除人生的痛苦呢?作者是这样认为的: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1.1 推迟满足感
为了解释这一原则,作者在书中使用了他心理治疗的一个案例。但在这里我更想用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来阐述,即棉花糖实验。
这是斯坦福大学的Walter Mischel教授于1966年设计并在六百多名四岁儿童身上进行的简单实验。简单的说,就是把孩子领进实验室,给他一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他现在吃,他就只能吃到一块。而如果他能等到实验员出去再回来的话,就能吃到两块棉花糖。
实验员出去15分钟,孩子会在这段时间里想尽各种办法抵御诱惑。有的忍不住吃掉了棉花糖,而有的却没有,等来的是双倍的甜蜜。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有人可以“延迟满足”而有人却轻易放弃。
但后来,实验员又开始联系了那些曾经参与过实验并已经成为高中学生的孩子们,他们发现了一个十分令人惊讶的结果。数据统计发现,那些选择了等待并成功的孩子总体来说学习成绩更为优秀,做事也更有计划。
由此可见推迟满足感的重要性。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1.2 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是自律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核心是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不能逃避也不能指望别人来解决。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两种因责任感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心理疾病,分别是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
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患有人格失调的人却不愿承担责任。
也就是说,当与外界发生冲突和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却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现实生活中的背黑锅就是人格失调患者把责任甩给他人的例子,并且如果是主动背锅,那这个人就是很有可能就患有神经官能症。
1.3 尊重事实
这是自律的第三种原则。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在书中,作者用人生地图作为比喻说明了尊重事实的重要性。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但我们并不是出生时就带着地图来到世界的,而是在人生旅程中不断绘制并修订它。
相当多的人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狭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默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因此,作者说:
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去捍卫过时而陈腐的观念,却不考虑如何更新旧的地图,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1.4 保持平衡
在自律的过程中,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把眼光放长远,也要尽可能过好眼下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
换句话说,自律本身仍需要特殊的“约束”,作者将其称之为“保持平衡”,亦即自律的第四种原则。在现实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了。
那么,如何做到保持平衡呢?作者认为要学会放弃。在书中他通过自己小时候骑脚踏车摔伤的例子作为说明:
九岁的我贪恋风驰电掣,不肯放弃一时的快感,来换取转弯时的平衡,最终让我体会到:失去平衡,远比放弃更为痛苦。
当然,这种放弃只是小规模的放弃,不会带来太大的痛苦。更难的是放弃固有的人格、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甚至整个人生信念。但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或早或晚,都要经历需要放弃的重大时刻。
2. 爱
前面的内容我们介绍了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自律,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自律的原动力——爱。
虽然作者认为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但他仍给出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一个定义: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自我完善的意愿。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来看几个关于爱的常见误解。
首先,坠入情网不是真正的爱,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自我界限是否得到扩充。坠入情网只能使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发生暂时性的崩溃,这时候给你带来的就是爱的感觉,一旦坠入情网的经历终结,美好时光归于结束,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
而真正的爱却可以使自我界限扩充,而且不再恢复原状。我们会把爱的对象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希望对方能够成长,在努力的自我完善过程中使自己和对方的心智不断成熟。
其次,依赖性也不是爱。很多人失恋的时候要死要活的,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只是依赖性而已。对此,作者直言不讳:
你描述的不是爱,而是过分的依赖感。确切地说,那是寄生心理。没有别人你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寄主。
所以,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选择一起生活罢了。
最后,自我牺牲同样不是爱。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溺爱了。很多父母认为自己为了孩子打拼奋斗,牺牲自己的理想,为他们殚精竭虑,觉得自己很爱孩子。
但事实上,这只是以“爱”做幌子满足自己的需要,即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却从不把孩子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替孩子包办,试问这样的孩子心智如何才能成熟?
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作者对爱的本质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
要实现真正的爱,必须付出切实的努力,坚持实现自我完善,是爱的基本前提。爱是为了培养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持续努力而表现出的一种勇气。
同时作者也说了,为了爱之外的其他事物付出努力、产生勇气也是一种惯常的状态。因此,并非所有努力或勇气都是爱。不过真正的爱,一定需要努力和勇气,这一点毋庸置疑。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歌,原来真理一直就在歌里。。
3. 成长与宗教
由于这一章的内容并非本书重点,因此这里我只简单介绍一下。
在这章,作者的观点是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因为作者认为宗教并不是狭隘的要相信某些神灵,加入某个信徒组织或举行某种宗教仪式。只要是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宗教范畴。
所以,科学也是一种宗教。其信条包括:宇宙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观察;宇宙的运行遵循若干规律,而且是可以预测的等等。
因此,只要你的内心坚信着某种东西,它就是你的宗教。
4. 神奇的力量
虽然本章的标题是神奇的力量,但最主要的内容其实是懒惰。作者在书中是这么说的:
谈到心智的成熟,显然要涉及同一件事的反面:阻碍心智成熟的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
懒惰是人的天性,因为什么都不做是最不消耗能量的。而这正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的内容,能量会自发地从有规律向无规律状态流动,自律显然会消耗能量,是一个逆熵的过程。
也许有些人不算过分懒惰,但在本质上,所有人都是懒惰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管我们精力多么旺盛,智慧多么过人,只要深入反省,就会发现自身懒惰的一面,它是我们内心熵的力量。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它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觉得自己一点也不懒惰,我每周工作60个小时,每天晚上加班,周末也不休息。没错,你看起来的确很努力,但这与懒惰没有多少关系。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
如何理解这句话?其实重点要明白这里的懒惰不是懒于行动,而是懒于改变。我们总倾向于逃避困难,留在舒适区,因为一旦离开会给你带来恐惧。
对于一份稳定的工作来说,离开会让你感到恐惧。你害怕下一份工作工资会不会变低?福利会不会更差?工作是不是更累?这些你都不知道,而绝大多数恐惧就是来源于未知。
想要消除这些恐惧,你不得不做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懒惰作祟,你还是觉得什么都不做最舒服,因此一直停留在了舒适区。
所以,正是由于熵的力量和懒惰的原因,使得心智成熟变得异常艰难。难怪耶稣说:“被召唤的人众多,被选上的人寥寥”。
总结
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而且是毕生的任务。所以这本书也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让你走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太大,又希望这本书能真正对你有所帮助的话,那么我认为记住两点就够了:一是人生苦难重重,二是学会推迟满足感。明白了这两点,你就已然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