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讨厌现在英国的天气,阴雨绵绵,宿舍开始停止供暖,仿佛阴湿晚上潜入被窝里,和你睡一晚,第二天让你什么都不想做。下午给reception打了电话要暖气,被拒绝后,晚上九点半的时候边在亚马逊看暖气,边想着是不是要再试试,晚班的人总是更和善些,一边又在想,要不要花7磅在亚马逊买个二手的用着,价格便宜又好用,借来的总是要还的。后来还是觉得打个电话,没想到这次出奇的顺利,不到20分钟就送来了,还让我注意身体。的确是,我这体虚的体格,一到这种天气,整个人都没精神了,什么都干不了,看不了书,上不了网,还看不了剧,接着会伴随失眠。去图书馆的话,位置真的是一位难寻。感谢及时送来的暖气,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希望,连洗澡都有动力了呢。
周四去了伦敦参加一个meetup,两个博士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底下80%以上是工作的人,少部分是PHD,我默默的认为,恐怕研究生就我自己一个人。工作的人大都是7-15年的工作经验,应该也有部分才工作3-4年的。但是让我窃喜的场面却是,两个博士被台下专业人士刁钻的问题问的总是无言以为,大家以笑场结束。当时的时候,我内心真的是窃喜的,结合前几天的一个机会,我想,如果是我的话,也会这样吧。面对这些实际工作者,哑口无言。
最受鼓舞的是,两位博士都是非英国人,听到他们用英语来做这样详细的解释的时候,心里的敬佩油然而生。那种感觉不同于你的导师给你的鼓舞,那刻,我身为在场的人而骄傲,虽然做了将近2个小时的大巴才到那里,虽然最后凌晨1点才回到宿舍,但那天给我的启发和感悟远大于我坐在南安的图书馆研究我的论文,远大于我看知乎上大牛的回复来的真切而又意义。我那刻有种要把我的专业研究到底的决心,觉得厉害的人太多,自己要学习的太多,无论是英语还是专业,都不能凑合凑合的过活。生活中太多的力量都源自于很多个意外,很多次无计划的行走。唯有做到更专业才能摘到那颗最甜的果实,任何业界都如此,即便我们彼此熟识,在知识不对等的情况下,就没有交换而言,对方只会给你目前能装的容量,多了就会溢出来。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学习到底是为什么。
另外一个感受就是,国外工作的人的激情远大于国内的人。有人说,因为他们工作轻松啊!我想,真的能说出这话的人大概要么是没工作过,要么是没在国外工作过吧。很多总把国外的世界想的特别好,好像外国人啥也不干,福利就可以好了,好像外国人一天就工作5个小时一般。有时候我难以理解,没有考证过的猜想,是怎么脱口而出的?如果真的国外福利体制那么好,怎么街上还有流浪汉?如果真的工作那么轻松,当天我遇到一位工作七年半的姐姐,她趁讲座没开始之前,还在赶工作,她说她的经理还等着要。
如果总觉得别人的东西很好,总觉得另外的世界才好,那么自己的生活就会过的一塌糊涂。因为你总看着远方,忘记了脚下。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国内的工作7-15年的人,很少再像国外的人一样,再去听讲座,再去找圈内的人聊天交流了吧。生命的意义可能真的就是不断的前进不断的找前进的盟友,反过来推导的话,是不是当人们放弃了找盟友的时候,就说明已经停滞不前了呢?因为圈子还是那个圈子,无需改变,无需进步了?
有些人强调自己在进步,自己在读书,自己在改变。可是他们不明白的是,身为朋友的我们,并不是想从你那里听到这些话。你若真的在做这些事情,无需把这些句子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结果自然被我们看到。我只希望,你每一次的重申这些话,不是在给自己说,在自己给自己证明,自己说服自己在真的这样做。我们作为一般的人,拥有一般的智力,一般的能力,唯一一点能做好的就是如聪明人一样明白的活着,而不是自己要告诉自己这些事情。生活有一些小确幸,不是没事的自我矫情。
要是真的闲的,没事学学化妆,没事学学保养皮肤,我30岁的韩国同学,一个劲纹都没有。如果实在太穷的话,那就学学整理术吧,日本的整理术教程多的比比都是,但是我看了还是不愿意收拾(摊手)。要不咱就学个时间管理,最近买了好多关于这方面的App,感觉到了买来的生活更优质的理由。生活其实真的不是闲的矫情几句就能过好的。
姜思达说的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身后的,左边的,右边的,这边的,那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