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之激发动力有效果吗?
我们的动力来源于哪里,对于美好事物的激发,美好生活的向往,产生的欲望,还是来自你因为备受挫折的苦难,造就了你的成熟,可是我们对于这些感受,能否能持续永久,是需要连续的刺激和打击嘛?但是又因为对痛苦的化解能力,没有强大的意志力会逐渐趋于跟自己和解,人是不太可能每分每秒都跟自己做对的,所以当下的娱乐,活动,轻松和快乐,对学习的强迫如果不是因为在学校强迫的学习,自主的学习精神也很难坚持。
那么,激发的动力可靠吗?
不可靠,是因为它以人的感受为基础,而人类的感受容易改变且无法预测已经是几百年来公认的事实了。当下的环境往往很迫切需要你改变,短时间内应对一门考试,但考试结束了,也就结束了。
很多东西都能改变你的感受:一次事件、血糖水平、抑郁、化学物质紊乱、荷尔蒙、健康、外界刺激、信仰甚至猫的呕吐物。换句话说,任何东西都能改变你的感受,你真的愿意把希望放在如此……不稳定的东西上吗?任何事物能成为基础的第一原则就是它必须牢固可靠,而“激发动力”策略就像是在液体上盖房子。
动力是一种能带来诸多好处的重要感觉,但是当它出现时,请把它看作一个额外的奖励,一件美好的事物。有些人目前依赖激发动力策略做事。
成长动力学说的内容是这样的:如果我真心想做一件事,那么我无须强迫自己做这件事,当你的动力到达峰值时,意志力消耗量为 0,但是意志力也是有限资源。动力也很难按需求来培养,当下需求需要完成一项考试,就在这几个月内,需要快速突破。
只要看看你自己的经历就能证实这一点。当你累了,生病了,头疼,感觉“不在状态”或只想做一些更好玩的事情时,激发动力容易吗?如果你认为人类能仅仅根据利益改变内心的欲望,那么你就太不了解人类的感受有多强大、影响有多大了。
我们很难靠想法来改变感受。只有在精力充沛、思维模式健康而且没有受到强烈诱惑时,我们才能依靠动力成功。可到该行动的时候,局面似乎远没有那么有利,我们就会决定“明天再做吧”。
锻炼的预期效果可能有三种来源:动力、意志力或习惯。虽然每个行为都是动力和意志力结合后的产物,但我们往往会更依赖其中某一个。那么,一边努力激励自我,一边对自己说你无论如何都得做这件事,你不觉得这自相矛盾吗?
坚信必须有动力才能行动是一种毁灭性的习惯。如果只是“我想激发动力”,那它就不成问题;可是如果不激发动力就什么都做不了,那它就是个问题。它是坠入“懒惰旋涡”的完美路线。
懒惰会让你感到什么都不想干,如果你总是在什么都不想干的同时奉行动力法则,那你就会一直懒下去,没有出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