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领着学生们学习李白的作品,再一次认真地看了李白的履历。
这个轻狂浪漫的天才诗人,为煌煌盛唐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却想到他背后从未在史上留下痕迹的老母亲。
如果生一个天才的娃,是不是这一生就是幸福满足的呢?
假如我有一个娃,“十五观奇书,做赋凌相如”。一定是老怀甚慰!
这个娃, 从小喜好作赋、剑术、奇书、神仙……兴趣也是广泛,妥妥的素质教育典范!
可是,这个娃不踏实!
小学里多方向发展没错的。娃也聪明,学啥都会。但上了初中得收心好好学习了。
可是他18岁学纵横术,24岁离乡远游。
那时,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纵横家,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可是,这思路不对啊!这个时候,竟然不想参加高考!
李夫人这不得急么?几乎是苦心陪养了十几年,突然想辍学啊!
这个时候不是得好好考个功名,或者踏踏实实走走门路,找个小官当当,一步一步爬升上去?
不考试,指着啥实现阶层上升呢?
李白梦想着自己在溪边钓鱼,便有人赏识他,非要他安邦定国;“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他梦想有人来找他做官,他去洗耳朵,听不得这污秽的话,“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最后,盛情之下,难以推辞,便勉强为之,随随便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救天下苍生于水火,而后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取得功名——济苍生——飘然隐退是他为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
但是在桀骜的李白眼里,他是“一日同风起”的大鹏,是“作赋凌相如”的天才,要他在独木桥上和一众庸人去挤,换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基层岗位”,简直是笑话。
这也许是聪明人的通病,总是自视太高。李白又太天真。
真是不懂世情啊!硬伤。
不参加高考,李白却一直希望能建功立业,所以李白选了另一条捷径:干谒。
《大唐李白》的作家张大春说:“拿诗作礼物这件事情,他是做得最彻底,最全面的。他送诗的对象很多,多半是中下层的官僚,你都很难通过历史的材料,考证他送的诗都是送给什么人了。”
可是他送诗,架子就太高了些。他只是送诗,从未送过膝盖。那些干谒诗,都是一个套路:先夸一下对方,再捧一下自己,表明一下意图,最后还要加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免责声明。很没有诚意。
所以一直也没有得到机会。
一晃,这就是十来年过去了。
这十多年,李白北漂去了。守在家里的老母亲又能有什么办法呢?邻居熟人问起来:你家儿子哪里高就啊?当领导了吧?读博了吧?发财了吧?老母亲只能掩面疾走。
老母亲只能断断续续地听到儿子的消息:他的诗写得很好,他交友遍天下,他挥金如土,他一直没有一个正经职业……
老母亲的心十分纠结。儿行千里母担忧啊!
公元742年,李白终于迎来了他事业的春天。
唐玄宗让李白做的翰林供奉。
他喊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这本就是文学侍从,不是政府正式的官职系统,不参与政治。
李白也纠结。
李白走过一条悖反的路,他用不屑功名利禄的方式得到了功名利禄
他对此也很纠结。
他希望此时能大显身手,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他被玄宗看透,李白是一株野蛮生长了四十几年的花,他不适合官场。
李白遭到疏远,悻悻离开长安。
本意在长安化鲲鹏,却成了笼里金丝雀。四十来岁的李白,在理想达成的这一年,第一次感到了巨大的狼狈和无边的孤独。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自此李白的纠结人生已经拧成了麻花。
他表示不服。倔强地对着长安城高声放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表示不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表示不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表示不服:“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可是家里的老母亲却看得心惊胆战:这娃太狂!四五十了还狂!被打击了一次就成了一个“愤中“,以后怎么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完全崩塌的金钱观!媳妇都换了三个了,一直也不着家!
还天天喝得不省人事,太太太不让人省心了。
而且李白虽然时时“烹羊宰牛且为乐”,可实际上也不开心。他一生最大的理想仍是能够建功立业一展才华。
但这个社会是扭曲的。它通过排斥做官来做官,通过厌弃功名来求得功名,让虚伪成为成功的利器,而那些天真烂漫,把真诚视为生命的人,无法承受这样的悖反。
倘若文化里没有这种虚伪的悖反,经商的人不以谈论钱财为耻,光明正大地赚钱;做官的人,踏踏实实地守法,做追逐权力的事;做诗人,舍弃功名放浪形骸也不会被视为异类,便没有李白矛盾、纠结的一生。
李白的母亲,大概也会是一个普通的妇人,享受富足平和的一生。
一想到她养了一个天才的诗人,一辈子却也并不曾安享荣耀,心里的压力顿时小多了。
老母亲不容易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