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疗愈和成长方面,有时也会读一下海灵格的书,曾经床头柜上经常放着一本海灵格的《爱与秩序》。
这是一本海灵格的语录集,平时翻阅一下,颇有启发,当然对很多话依然没有太深的体会。这是正常的,如果心灵的成长仅是吸收大师的营养话语就奏效,那样未免太简单了。
就像人的身体也不是吃什么就得什么,总要经历一个化的过程。最终获得多少,还是看化的能力。
今天重新翻开海灵格的《爱与秩序》,快速阅读,看到了关于母爱的话题,有一句话是:
对母亲赠予的爱感到失望,这是怎么回事儿?它让人失望,是因为我们所期待的要超过实际可能得到的。但是如果我们承认,我们已经得到了我们需要的一切,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母亲说:“够了,足够了。其他所有的一切我会在别处寻找并获得。” 然后,爱可以继续,一种人类的爱,不过分要求的爱。
看到末尾的那句不过分要求的爱时,心里有点触动了。
虽说母爱是伟大的,但是世上的母亲毕竟也是普通的人啊,她亦有着作为人类的局限。
在孩子小的时候,似乎母亲在自己的世界里是无所不能的,然而,那是对于一个生活还不能自理的小婴儿来说,她似乎像是神一样的存在,但是随着长大会看到,作为平常人,母亲也有自身的命运,有她的成长硬伤,有尚待解决的烦恼,还有脆弱与无奈。
母亲局限的那部分爱,其实也是我们向世界探索的动力。正如在这个世界上,凡事总要留有余地,假如母亲真的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灌满,违背了天道忌盈,人道忌全的规律,反而未必会有好的结果。
正是因为有了空白,才有舒展的空间,不过动力主要源于自己对生命未知探索的渴望,而不是为了背负他人的命运去做的,因为那样会带着满满的沉重感。
理清了母亲的爱,再扩展到处理与身边的其他人的关系,便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对别人好,不期待有回报,也不期待别人给出超过他能力的好。
人的痛苦有时源于过度的期待和要求。期待他人符合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做到既能这样,又能那样,同时也要求自己对他人有过分热烈的付出,殊不知这样也会灼伤人。
这并不是说在生活中什么都不为他人做,而是如果用平淡自然的心去做,也许做了也就做了,不必多加别的色彩。
有时候,不平静的是那颗心,烫伤人的也是那颗心。倘若带着过度付出感或者索取感的心去做,会给行动带上枷锁,让付出和接受都显得太沉重。
在动物世界里,我们会看到,危急的关头,小鹿妈妈甚至会为了救小鹿,主动把自己送到了鳄鱼的血口大盆里。这是本能的爱,无言的爱。人类也有同样的本能,只是如果在心理上加上期望的枷锁和索要的压力,便成了一种过分,或许区别就在这里。
从思考母亲的爱,延伸到在生活中不论是对待什么关系,用一颗平淡,平静的心去做,反而可能会让关系走得更长远些。
由此也体会一下《庄子·外篇·山木》里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最终能让人走远的是拥有一颗平常与自然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