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问我“什么才是幸福?”其实,每个人都在问这个问题,甚至被这个问题困扰一辈子。我回答的很简单:接受就是幸福,不接受怎么会有幸福。你接受了现实就会找到幸福。
每个人的生活境遇不一样,有人生活艰辛,日子举步维艰、食不果腹;有人生活殷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有人生活优越,整日山珍海味、纸醉迷金。但你会发现,再窘迫的人中,也有天天笑口常开的知足常乐者;但再富有的人中,也有日日郁郁寡欢的幸福迷失者。所以,坐在宝马里的人,未必都是幸福的,而选择捷马(电动车品牌)后座的,又未必一定是失落的。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是贫穷或富有,更不是财富多少,而是源于人们对于幸福的迷失。个人感觉幸福就是一种接受,接受你所能够拥有的,而不是遗憾你所失去的或者未得到的。
今晚饭桌上,朱哥讲到一句话:当下就是最好的安排。他从潍坊老家出来,情定淄博,工作走过德州、济南,到今日也在临沂待了5年多,可能还将奔赴更大的城市、更高的职位。他也想荣归故里,以便陪伴父母左右;他也想扎根一方,让妻女居有定所。但生活无论如何漂泊,他每每接受现实,接纳当下,这让他能够每到一地都能广交朋友,每一个岗位都能如鱼得水,个人职业生涯更是扶摇直上。这便是他的接受所带给他的幸福。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小羊在山上吃草,抬头忽然看到远处有座山,山上全是嫩绿嫩绿的草。于是它就屁颠儿屁颠儿的跑到另外一座山上。到了之后发现两座山上的草其实是一样的。当它再回头望时,原来山上的草又是那么的嫩绿嫩绿。
钱钟书在《围城》里讲到的婚姻,“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是典型的“围城”情结或是“围城”困境。这种“围城”困境就是: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而上面的“围城”困境更像是一种“幸福迷失”。当下社会中的人们,大多处在“幸福迷失”之中而不能自拔。人们更多时候看到的是自己没有的,而自己所拥有的更容易被忽略。我们更愿意相信幸福是拥有、拥有更多、拥有更好,这使我们对幸福迷茫,发现越求却越不可得,越发感觉幸福的遥不可及,从而在追求幸福中不断地自我迷失。
佛曰,人生最痛苦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已失去是通,未得到是苦,但其根本是你自己在臆想去拥有旷古的悲伤,根本就是你自己蒙蔽头脑不愿活在当下,并能够接受当下的可拥有。两情相悦,未必一定朝昔相处,接受最真的当下就是幸福;经历失败,也不代表一败涂地,接受失败汲取教训也会有成长,也是幸福。
叔本华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而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幸福不过是欲望的暂时中止。不要去期望一切都会如你所愿,更不要想着一切都在你掌控。人生的完美正是源自于人生不完整,真正的完美需要能够接纳不完美,接受现实的不完整。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一味地抱怨现实,否定当下,追求所谓不可能的欲望,不如静下心来,接受现在,珍惜眼前人、当下事活的更潇洒。幸福与拥有的多少无关,更与未得到的或已失去的无关,而与你的内心相连,这取决于你是否能够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