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在《写给童年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幸福是什么? 幸福不是一辈子平顺富有,而是找到一个可以陪你度过人生逆境的人。
而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
“空庖煮海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这首悲凉的诗句是苏轼穷困潦倒之际,在举目无亲的荆楚之地写下的《寒食雨》中的一部分。
从诗词中,我们看到当时在黄州的苏轼,生活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然而,在这种环境之下,苏轼并没有绝望。黄州,反而成为他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生命质量最高的一个时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的这句诗,描述了他的一生。
而《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这本书的出现,把我们带进了苏轼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本关于古代大文豪苏轼的随笔集,从故乡、亲情、赏花、友情、谈吃、家风、品茶、生死这八个侧面,展现这位古人流芳百世的诗意魅力和思想力量,给人以精神的提振和人生的启迪。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书中,去看看苏轼在逆境中有笑对人生的心态。
01原生家庭的影响
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从小母亲就教他仁慈。那时他家的院子里栽种有翠竹松柏,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母亲程氏嘱咐家里的小孩、奴仆,不要捕捉鸟雀,不要伤害小动物。
“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藤。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
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苏州定慧禅院的长老守钦禅师让弟子前去探望,苏轼回赠禅师的一首诗。这首诗朴实无华,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苏轼在诗中提到如何对待四种最不起眼的小动物。
苏轼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仁慈,而母亲做的另一件小事,也影响了苏轼的一生。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经常在外游学,所有的教育责任落在了母亲肩上。
有一次,母亲给他读了《后汉书.范滂传》的故事,深受感动。并问母亲:“如果儿子要做范滂,母亲您答应吗?”母亲的回答坚定了苏轼心中的信念。
正是从童年开始,苏轼树立起了为真理不惜以死抗争的志向。后来,他长大成人,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在朝堂上还是被贬到天涯海角,他的一言一行,都在践行当初对母亲许下的诺言。
02既来之,则安之。
苏轼率直,真情流露的性格在当时的官场上得罪了许多人,所以他一生都在辗转漂泊,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纵观他一生的轨迹,从四川眉山小城到当时的都城开封做官,紧接着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辗转,有的地方多则待上几年,而有的地方只待了几个月又得换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可奇妙的是,苏轼一生漂泊却能随遇而安。
我想苏轼一开始也会有不适应的,但没办法啊,焦虑、抱怨有用吗?
没有!只有接受现实,才能让自己心态平和。
苏轼初到杭州,他就觉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像是前生来过一样。
正如他在《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过旧游》一诗中写道:“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箫为隐吏,一庵闲地且想留。”
当他和好友王巩久别重逢时,王巩的随行歌姬柔奴为他们表演助兴。苏轼问柔奴:“岭南的日子,应该过得不好吧?”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子充满力量的话打动了苏轼,他还填了一首词送给柔奴,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此心安处”,苏轼就像一颗玩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任何地方都能展开自己的枝叶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爱他。
苏轼就是如此,他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于逆境和悲哀之上,把他乡变成故乡。
03所到之处,享受美食
当一个人处于压力之下,所释放压力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想找朋友倾诉,有的人想独自听听音乐;而有的人更愿用美食来化解压力,苏轼就是这样这样的人。
苏轼第一次被贬到黄州。情绪低落,心情相当不好。当他在黄州城外看到连绵不绝的竹林,绕城的长江水,心里开始盘算:这地方竹林多,竹笋肯定很香很嫩;江里的鱼肯定也很鲜,既来到这里不愁吃不到,想到这里,苏轼心情好了很多。
于是他在 《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后来苏轼被贬去了海南儋州,那是一个小岛,米面都需要从岛外运进来。如果遇到天气不好,就会停运,那时岛外的各种食材就运不上岛。
这也没有难倒苏轼这位美食家,他在当地发现了一种味道鲜美的食物生蚝,吃到美味的海鲜,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还叮嘱儿子千万不要把这事让朝廷的贪官们知道,否则他们会蜂拥跑来海南夺食。
苏轼俨然成了是一位美食家,他知道小猪颈后部哪一块肉最好,吃螃蟹只选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蛤蜊要半熟的时候就着酒吃,螃蟹则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能想办法找到人间的至味。而他对饮食的态度是宽容的、平等的。
北宋的时候,有钱人是看不上猪肉的。在黄州,生活窘迫的苏轼看到猪肉便宜,于是研究如何烹饪,最后这道菜成为了一道名菜,就是我们今天吃的“东坡肉”。当时他还写了一篇《猪肉颂》来记录这件事。
苏轼的饮食之旅,也就是他的人生之旅。
04闲暇之时,享受生活。
苏轼不仅是一个吃货,还是一个爱茶之人。
他被贬海南儋州时,为了喝到好茶,他晚上跑到江边去去舀清澈的江水,然后拿回家亲自煎茶,煎出的茶茶沫如雪白的乳花般翻滚,沸声似松林间狂风大作。煎好后,他不顾空腹,连喝三大碗。清香的茶让他失眠了,硬是坐着天亮。
苏轼不仅知道泡茶需要好水,还知道喝茶一定要找对的人。
在海南,苏轼邀请他的得意门生姜唐佐来喝茶,可是信刚送出,又接到通知说有官差来约见,于是不得不取消品茶之约。但苏轼不甘心,又给姜唐佐去信问道:“如果会议结束得早,你还能过来一起饮茶吗?”
苏轼认为不是知己不能共饮好茶。他这哪里是饮茶,分明是一种精神追求,一种超然自得的心境。
一生命运多舛,还能如此潇洒。
苏轼的生活太充实了,让他在平淡的生活中忘掉所有的不快,从诗到茶,从肉到竹,从酒到花。苦难成诗文,也成就了苏轼的非凡。于是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有了多情却被无情恼,有了且将新火试新茶,有了人间有味是清欢。
想起书后的一句话:苦了,不顺了,想想老朋友苏轼。面对逆境时,我们都该唤醒自己心中的那个苏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