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真问题”,才有“真思考”》
【摘录】
一切能够借助各种辅助性资料而获取的知识,都不构成教学活动的重点。教学活动的真正着力点,应始终锁定在问题上。教师备课需要发现问题,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发现问题,课堂活动过程中依旧需要发现问题。
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无限循环过程。简单的问题解决了,复杂的问题随之而出现;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随之而出现。不能主动发现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趣味的“真问题”,大多具备激活学习思维、调动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在“山重水复”的认知困局中左冲右突并最终抵达“柳暗花明”之境的开启功能;少部分的“真问题”则即使倾尽全力用无法破解迷局,只能留给未来充当持久性的探索目标。
所有的问题必须来自与教学内容的深度对话:教学者或学习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最可怕的病症,是生命不在场。
并非所有的“真问题”都构成教学活动的重难点:“真问题”的价值在于促进思考和探究,而思考与探究一定建立在既有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之上。
用“问题串”铺设走向深度认知的路径: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还可以怎么样?
用“真问题”打通课内与课外、当下与未来:针对性、概括性、思辨性、层次性、全局性。
【反观】
用“真问题”驱动教学,是我一直以来的践行方式。我喜欢听孩子们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与生活相关的,与数学相关的,又尤其是那些我们定位为“成绩不好”的孩子,重视他们的问题,让他们获得力量,更是我很看重的地方。
可是,现在的很多课堂,看不到学生的真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老师提出来的,且基本也是老师解答,老师还用PPT的答案来解答。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
首先是教师要提前知道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其次是对某一类学生的引导,或者问题的主次,都很重要。
只有用真问题撬动学生的思考,才能让学生的学力增长。
离开了你,离开了学校,他懂得如何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02
《以“人”的健康成长为核心》
【摘录】
当我们以教师身份开展各样教育教学工作时,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之外,我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的其他学科的各种知识,还有多少依旧能够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向未来的教学行为必须立足于综合素养的培养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关注适应未来需要的综合素养,关注隐藏在具体学科学习内容中的好奇心、思辨力、行动力、决策力、关注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关注悲悯情怀、尊重意识、包容态度……
【反观】
所有的课堂,都必须是以人的健康成长为第一要务。
现在,虽然很多老师不会去体罚学生,但会以一种“心罚”的方式,或者是语言暴力的方式,和学生相处。这种隐形的伤害却不能轻视。
未来社会,必定是身心都健康的人才能走得更远。老师要口中积德,这是很重要的。
有的老师很有才华,但管不住自己的那张嘴,尤其是对学生很严厉的老师,将“师道尊严”维护得天衣无缝,这样的老师学生是很不喜欢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