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家长群里讨论考试预订酒店,用于孩子中考期间午休,我想分享一下我的考试经历。
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地点:陕北小县城
我在乡镇上的初中。考高中时,我妈给我烙了饼,学校一卡车拉到县城,交钱统一住在一个招待所。
我妈给了零花钱,我不会买的吃,主要是没买过,老师照着也不让单独行动。吃了两天干饼子,没考上中专的预选,考上县城中学的重点班。那时兴中专,没预选上我选择了高中。
考大学时,住在学校,家里人不问也不管。分数出来我不敢去教育局院子看。我哥跑去看,把行行盯错了,把别人的总分看成我的。我哥当时就晕倒在现场。唉,听名名说学习好,咋就没考上。
成绩是表格,贴在墙上。看成绩的人把我哥拉起来安慰了一番,说不行了再补习,明年还能考。后来我哥在路上遇到熟人,返回去又细看了一次。不得了,考上了!
那时候成绩还没出来按估算的分数报志愿,成绩出来就知道大概了。我的成绩比估分低一分。志愿没报偏。
高考的录取通知书是邮电所的人骑自行车送到村口。正好好锄地的人,带着邮电所的人找到我家地里。父母当众拆开信封,喜不自禁。
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父母千恩万谢了邮电所的人,是他带来这天大的喜讯。当时地里的人都围拢上来看热闹。父母收了工具,带着录取通知书先到我爷爷奶奶家。
叔叔婶娘听说了,也从地里回来,大家轮流看录取通知书。那是一张普通的白纸,上面的文字却明白无误地宣告了一个村姑的命运转折。
后来我姑姑和舅舅家的人也知道了这件事,大家来串亲戚看录取通知书。然后把这个好消息带回自己的村庄。四邻八舍都知道了。
临近开学,我们户家人轮流请我吃饭送行。我们家乡有个风俗,请出嫁的女儿吃饭。估计亲人们把我上大学理解为远行,从此以后会像出嫁的姑娘一样,离开家乡的小村庄。
我是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也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二舅给了我一张百元大钞,其他叔叔和舅舅家都给了二十元钱。
我们上大学不收学费,学校给伙食费。我花不了那么多的钱,大多给父母留下。四爸开拖拉机拉着我的铺盖卷,送我们到国道。哥嫂送我到大学校园。
从此以后,我远离了小山村。我是家里的大孩子,弟弟妹妹陆续考上大学和中专。从我考上大学开始了给钱的模式,一直都给。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考上大学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没有我考上时那么稀罕。亲人们给钱,但是没有人请女儿吃饭。
后来看到有人顶替上大学,真是不可思议。感谢那位邮电所送信的人,他认真地把录取通知书送到我父母手里。
也感谢我的农民父母,全力以赴供我们兄妹四人全部考上学。我哥虽然考上中专,那时的中专也很了不起。
我们村里有重男女只供男孩子上学的,我的父母没有偏见。在供学这件事一视同仁 才让我有了和村里姑娘不一样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