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了一篇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复仇》。
对汪曾祺越来越感兴趣,他有太多可挖掘的了。很是后悔,我从前竟然错过了这样的宝藏作家!
《复仇》这篇小说是汪曾祺成名之作,小说讲述了一个身负杀父之仇的旅客到一个寺庙中借宿的故事。这一篇一改先前的美丽乡村,但仍旧充满人性美。
从开始就直言道出复仇,开门见山,很是直白,也很有武侠的风格。
《复仇》开篇便是: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 ——庄子
“复仇者不折镆干”意思是“复仇的人并不会去折断曾经伤害过他的宝剑,即使常存忌恨之心的人也不会怨恨那偶然飘来、无心地伤害到他的瓦片,这样一来天下也就太平安。”
以庄子之意,是以物本身的无害,来推及人的“无心”,从而将仇恨虚无化而消解。这好像是一种消极的逃避哲学,然而又巧妙至极。
从开始就奠定了全文基调,也注定了最后的结局。全文结构贯通,逻辑严明,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底。
父亲被仇人所杀,于是男主被母亲刻下仇人姓名,终身铭记报仇。后来母亲也去世,男主出家,只有复仇这个遥不可及又患得患失的影子频频闪现。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也接男主之口,表达了复仇之余的生活与态度,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复仇的“仇”。
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
配上诗意盎然的散文化语言,复仇并不显得沉重。再加上男主的回忆与思考,就显得更为哲学。
毕竟父母早逝,这个只是一个从出生就给他上的枷锁。
如此看来,此复仇并非彼复仇,以武侠开篇,以汪曾祺式结尾,别有一番风味。
最终,原来男主身边朝夕相处的和尚就是仇人,冤冤相报何时了,二人早就被这仇缠了一生。
和尚既是他的仇人,也是他的对照,和尚报了仇,杀了男主父亲,却生活在悔恨中。和尚在绝壁寻找一条全新的路,而男主最终也加入到开凿新路中来。
两滴眼泪闪在庙里白发的和尚的眼睛里。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
结局没有想象中的激烈残杀,甚至没有内心的挣扎与波动,平静地结束。二人至此终于释怀,前尘琐事化为一缕飘烟,散去不见。
汪曾祺自始至终不是鲁迅那样的战士,他不是政治作家,他也不会“横眉冷对千夫指”。
汪曾祺的小说自始至终是诗意的,是人性的,是唯美的。
这“和解”的结局也体现了汪曾祺一贯的哲学观念。
汪曾祺说过:“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复仇》自始至终没有多余角色,全文只有和尚与男主,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从头至尾都是“复仇者”与“和尚”。
既然没有特殊称谓,那么汪老写得即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或者说是一类人。从另一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人类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从生仇—复仇—经仇—化仇,最终完全消解。也是一个人精神从痛苦、挣扎到蜕变升华的过程。
汪曾祺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给孩子们”,通过这个故事,也是在表达内心的大爱,希望“孩子们”放下仇恨。
它的出现,犹如“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直射仇恨占据内心的人,给他们当头一棒,有如晨钟暮鼓。
直到今天,我们还依旧能从《复仇》中体会到汪曾祺的大爱与温暖。
若想了解汪曾祺其他小说也可看看我写的另外两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