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是目前很多亲子家教书籍和言论中,备受推崇的教育理念,也受到很多年轻父母的追捧。但我发现,很多家长对这些教育理论和理念的理解有很多偏差,甚至还不由自主地滑向天平的另一端,就是要给孩子充分的爱与自由,为了确保自由,孩子可以随心所欲。
因为我们对“要给孩子自由,要尊重孩子”的误解,所以导致了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比如:只要是孩子的要求,家长就会尽量满足,而不考虑这个要求是不是合理;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即使是涉及到做人的根本,家长也是好言相劝不予批评或惩罚;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批评,家长总是埋怨老师管得太多、要求太严,而不是首先反思自己教养孩子的问题。
到最后,甚至演变为不愿意让孩子受到一点委屈,希望孩子能够在最宽松的环境里面得到成长:有无限的爱、有绝对的自由、每个人都对孩子万分尊重等等。
人生之路很漫长,如果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孩子们就可能走错方向,越往前走,就会越危险。直到有一天,当我们发现他们走错了方向,试图扭转局面、让孩子重新来过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似乎比登天还难。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已经上小学了。她的家长非常推崇爱与自由的教育观念,从小就很尊重孩子,从来不会大声对孩子说话,更不要说批评孩子了。即使孩子不听话或者犯了错,一律轻言细语地跟孩子讲道理。家里的大人都很有耐心,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可以耐着性子跟孩子说上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的道理,到最后往往还不起任何作用。
同时,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从小没有太多规则和约束,几乎是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比如吃饭时可以随便玩,上学可以任意迟到,上课可以随意走动,跳舞可以随时休息。也许,在孩子眼里,从来就没有规则和约束这些概念。即使犯了一些原则性的错误,父母常常只是和风细雨、好言相劝,不会给她任何惩罚。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非常任性,甚至比较霸道,很多时候都不把长辈放在眼里,经常对姥姥大喊大叫,偶尔还会拳打脚踢。
在她即将“幼升小”的时候,父母开始意识到继续这样下去,孩子一定会适应不了小学的学习和老师的要求。当家里的大人试着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时却发现,即使偶尔采用打骂这种极端的方式,孩子的很多陋习都难以改变,很多问题也难以解决,很多方向更难以扭转。
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听说第一周过得非常痛苦,以前在幼儿园里习惯了上蹿下跳,让她坐在座位上听课简直有如坐针毡的感觉。而她的老师在给家长的反馈中提到,这个孩子是她从教多年碰到的第一个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令她万分棘手。幸运的是,这位老师非常有经验,采取了很多办法,终于让孩子有些改观,但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仍然没有完全适应小学的学习。
这样极端的情况也许只是个例,但因为规则意识不够,导致课堂纪律不好的情况,应该是大有人在。即使是少数情况,作为家长,都需要引起重视。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对孩子适当且合理的限制和约束,并非剥夺孩子的自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划清界限,真正保证孩子的自由。心理学上也有研究表明,对孩子适当的限制,能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其实,孩子小时候的很多行为表现,往往都取决于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方式。说到这里,我就要先给家长朋友们稍微普及一点心理学理论知识了。
心理学家鲍姆林德认为,家长既不应该过度惩罚孩子,也不应该淡漠处之,应该为孩子订立一些规则,并有感情地对待他们。她根据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控制程度,把教养风格分为四种类型:
教养风格的四种类型
1. 权威型:父母重视孩子的个性,既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又会给孩子一些限制和约束。权威型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支持孩子的积极行为,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比较多。在权威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能够自我独立,成就感也比较强。他们和同伴关系融洽,能够与大人合作,也能很好地应对压力。
2. 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强调控制和无条件的服从,对孩子比较冷漠,缺少关爱和温情。他们强加给孩子一些不经解释的规则,对孩子进行严密地限制和控制,还可能会经常惩罚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在专制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感觉不快乐,更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形成孤僻和不信任的性格,通常很被动和缺乏沟通技巧。
3. 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少关爱和温情,也没有太多约束和限制,基本上对孩子的成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在忽视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缺乏社交能力,自控力和独立能力也较差,自尊水平较低。
4. 放纵型:放纵型父母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但极少有要求和限制,他们允许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放纵型教养家庭长大的孩子,很难学习到自我控制,往往对父母或他人缺乏尊重,甚至会变得霸道、自我中心、固执,很难与同伴相处。
由此可见,权威型教养风格是和积极的发展结果联系最紧密的,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控力。孩子既需要爱和自由,也需要管教和规则,帮助他们规范和评价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规则和约束,他们可能就难以学会自我控制。
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权威型父母呢?我在这里也结合自己的育儿实践,给大家几点建议:
1. 对孩子既要“讲爱”,也要“讲理”。
对于养育孩子来说,家庭就是最好的早教环境,生活就是最好的早教场景,父母就是最好的早教老师。
家庭作为社会中最基本的单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情感支持。它通过血缘关系、依恋关系、手足之情,可以将所有家庭成员紧密联系起来,并成为每一个成员内心情感支持的联结纽带。
无论我们长到多大、走到多远,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支持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力量之源。从婴儿出生的那一刻,他就需要从抚养者那里不断获取身心成长所必须的情感支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不过,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只是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中一个子环境系统,但是家庭在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影响更早、更持久。其他社会环境同样会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但就其力度和广度来看,是永远无法与家庭相提并论的。
社会性发展指的是儿童获得社会中年长成员所认为的那些重要和适宜的观念、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的过程。首先,社会化是规范儿童的行为、控制其不合理冲动的一种方式;其次,儿童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动机和愿望,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最后,社会性发展良好的儿童会成长为有能力、适应性强、亲社会的成年人。
因此,在家庭这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社会系统里,父母不仅要对孩子“讲爱”,对孩子有关爱、有尊重、有接纳,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且还要对孩子“讲理”,对孩子有要求、有限制、有约束,给孩子立界限、定规则。
2. 温柔而坚定地守住底线,耐心而坚决地树立权威。
鲍姆林德指出,一开始,权威型教养的孩子往往会反抗父母的要求,但是父母对自己所提的要求坚定不移,同时又有足够的耐心等到孩子变得顺从,而不会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不会以势压人,长此以往,孩子最终就会变得更顺从。
这就要求父母温柔而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底线,在原则和要求面前不轻易向孩子让步,耐心而坚决地树立自己的权威。否则,孩子很可能得寸进尺,最终令父母难以招架,让父母的权威甚至尊严逐渐丧失殆尽。
在引导孩子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适当行为时,孩子可能会出现不配合甚至故意作对的情况。一旦我们对孩子提出了要求,就一定要做到言出必行,切忌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如果父母对自己所提的要求和底线都不能坚持,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学会钻空子。
当孩子出现不顺从行为时,我们不要采用强制性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而是需要通过我们的耐心去等待孩子,通过我们的坚决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断了不顺从的念头。孩子虽小,但察言观色的能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孩子察觉到自己的不顺从行为能轻易得逞,那么下一次表现出的很可能就是更大的不顺从。最终摧毁的就是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和地位。
3. 允许孩子犯错,学会管教孩子。
孩子一定有犯错的时候,也一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父母要学会引导和管教。如何引导,如何规范,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给孩子犯错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经历和体验做错事的后果;
2)对于触及原则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引导,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批评;
3)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不要采用辱骂和体罚等粗暴简单的方式;
4)对待孩子的价值观要坚定,前后要一致。
这几个方面的建议,并不全面,也未必全部适合于所有家庭。所以,我们需要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
以上就是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如果你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走入了“爱与自由”的误区,对孩子的规则和约束很少甚至没有,建议你从现在开始改变教养观念,逐渐从放纵型父母成为权威型父母,具体怎么做,可以参考我讲的这些方法和建议。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