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平乱 | 东晋初期的定海神针—温峤

平乱 | 东晋初期的定海神针—温峤

作者: 轩辕说文史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11:36 被阅读31次

    纵观我国的历史,西晋末期因五胡乱华导致了晋室南迁后所建立的东晋时期可以说是叛乱发生最频繁的时期之一,本期就来聊一聊东晋初期所发生的两次叛乱的平定者—温峤。

    据历史记载,温峤生于公元288年,字太真,今山西祁县人,出身大族太原温氏,先后参与平定了王敦、苏峻的叛乱,官至骠骑将军、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那么这个温峤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了他人生和事业高峰的呢?

    温峤画像

    正所谓三岁看老呀,后天的成就是和少年时期的天资和勤奋有关的啦。温峤自小为人聪慧,好学善文,处于魏晋时代,清谈的功力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而且还长的很帅,可以说是凤仪俊美呀,同时为人还胸怀坦荡,颇有气量。

    早年就以才学和孝悌名闻于乡里,因此而被州郡多次征召入仕,可能是考虑到学业还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吧,都被温峤拒绝了。

    在公元305年,时年仅十七岁的温峤再次被官府征召,这次他没有拒绝,官职是都官从事,负责监察百官。

    小小年纪就做了一个监察的差事,年轻气盛再加上为人品性,自然就工作特认真啦。其结果就是上任伊始就弹劾当时的大名士庾敳,理由是这个庾敳搜刮民财。

    要说庾敳是个大名士他还真是,庾敳不仅没有因温峤弹劾他而记恨,反而对温峤的这一行为是大加赞赏,遂致温峤名声大噪。

    公元310年后,正值五胡乱华期间,温峤跟随平北大将军刘琨在北方抵御外患,后因刘琨被幽州刺史段匹磾所害,温峤南下建康。

    公元318年,司马睿正式称帝后,温峤升任骠骑长史、太子中庶子。工作期间极其尽责,曾献《侍臣箴》,因而深得太子司马绍器重,后两人引为布衣之交。

    公元322年,时任大将军的王敦发动了以诛杀刘隗、刁协等人为名义的叛乱,那么王敦的叛乱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温峤踏春图

    原来王敦是东晋的开国功臣,为东晋的建立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对东晋的建立有着极大的贡献,起初还只是琅邪王的晋元帝司马睿刚到建康时是没有任何皇族威望的,那时江南的大多数士族和平民都没有把司马睿等人当回事,几乎无人待见。

    后来在江南建立的较为稳定的东晋政权大多都是由王敦和他的族弟王导促成的,因而他们的威望颇高。在朝中王导主掌政策事务,而王敦则掌握军事力量,遂时人才会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有此可见王家在东晋朝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几年后,历史上多次上演的同一种剧情又开始了,司马睿觉得政权已经稳固了,就开始要动这些个老功臣们的权利了,首当其冲的就是王家。于是司马睿就采用了提拔其他士族人士的办法用以制衡王家的势力。

    与此同时王敦的一些做法也让司马睿不得不有所警觉,或许是强势人格的王敦自己都没有觉得自己有哪些做得越权了,比如自行选置属下州郡官员,自行加任割据险处的将军,更意图安插亲信任州刺史。

    原本这些个任命应该是要上报的,但王敦却都自行处理了,这就无形中让司马睿感到皇权受到了威胁,不免有时要责备一下王敦,可王敦却对司马睿的责备感到大为不快。

    再加上受到司马睿重用的刘隗等人的煽风点火,建议司马睿削弱王敦的权利,又提议让宗室司马承任湘州刺史,出镇湘州,以制约王敦。知道此事的王敦起初并没有和刘隗等人撕破脸,而是写信劝刘隗与他修好,哪知刘隗却拒绝了。

    紧接着司马睿为防备王敦,让刘隗等人以抵御北方胡人为名领兵出镇,这就进一步的增加了王敦对司马睿的不满。巧的是,公元321年,当时的东晋第一军事天才,豫州刺史祖逖又病逝了,没有了军事上能人的威胁,这就让王敦彻底有了反叛的决心。

    对于这次王敦的所谓叛乱,在叛乱的初期温峤还是比较倾向于王敦的,曾对时任仆射的周顗说道:“大将军这么做似乎有一定原因,应当不算过分吧?”

    温峤画像

    本人的观点和温峤相同,原因是,有些事情最初的本心并没有多坏,但往往事情随着发展和演变,最终却变了味,这当中当然不是哪一方的责任。

    但在王敦攻入建康后,诛杀了戴渊等一干政敌,主谋刘隗投奔了北方外族的石勒。王敦接下来的所作所为就有些过了,进一步的显露了他的不臣之心。

    一败涂地的司马睿,在无奈之下“脱戎衣,著朝服”对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我还当我的琅邪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一个皇帝到了这种地步可以说是几无权威可言了。

    但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让王敦的野心收敛。开始偏离了初衷,不久,王敦便自己给自己加官进爵,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导致王敦之所以会如此,应该是司马睿征讨他时,曾下令“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的原因吧。结果是司马睿打了自己一个嘴巴,王敦自封“武昌郡公,邑万户”。

    至此,司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摆设,皇帝徒具虚名而已,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又一人,接下来发觉太子司马绍是个有勇有谋的皇位继承者,考虑到以后不好对付,便有了要废掉太子的打算,以便而后可以轻松篡晋自立,于是就以太子不孝为名要废掉他,最后因温峤挺身而出加之几乎所有官员的反对而作罢。

    同年的四月,王敦领兵撤出建康,还归武昌,但一切朝政尽在他的遥控之中,为人也不免越加的猖狂,十一月,晋元帝司马睿在忧愤中病逝。太子司马绍成功即位,史称晋明帝,温峤升任为侍中。

    而后温峤和司马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王敦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最终挫败了王敦篡晋之乱,公元324年王敦病逝,从而王敦之乱得到了彻底的平定。

    孙权登望温峤筑城亭

    王敦之乱平定后,温峤建议司马绍对王敦的党羽不予追究,同时为了树立皇帝的权威,重用了同为王氏但为平定王敦之乱立下大功的王导,并且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的态度,成功善后了“王敦之乱”的影响,稳定了东晋王朝的局势,对安定东晋的大局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公元325年秋天,年仅二十七岁的晋明帝司马绍病逝,在生命垂危之时。将辅佐太子司马衍治理朝政之事托付给了国舅虞亮及温峤、卞壶、郗鉴等。司马衍史称晋成帝,登基后任命虞亮为中书令,总揽朝政大权。

    相对于卞壶、郗鉴来说,豫州刺史祖约和荆州刺史陶侃二人的地位更高,名声更大。由于长期出镇在外,所以晋明帝在临终时也就没有诏他们回朝接受遗命。可这二人却不是这么想的,相反而认为此事是虞亮从中动的手脚,因而逐渐对朝廷产生了怨气。

    时间一长,虞亮等人也就觉察到了,于是为了防御祖约和陶侃二人做出反抗朝廷的举动,虞亮便任命温峤为江州刺史,把军队驻扎于武昌,以加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控制。同时,虞亮又任命王舒为会稽内史,和温峤相呼应,以保障京城建康的安全稳定。

    怎知,你一心要防的人没有出事,反而是那些起初得到重用的人有了反叛之心。当时,有个叫苏俊的历阳内史,英勇骁战,曾经参与过平定王敦的内乱,屡立战功。

    仗着自己有功于国,手下又有精锐部队和精良的兵器,就逐渐变得骄傲起来,开始有了异心,时常收纳亡命之徒,经常违抗朝廷的命令。因此,晋成帝和满朝大臣都很担心,觉得他日后必会祸乱。

    公元327年冬天,虞亮决定奏请晋成帝下诏书将苏俊调到京城建康,采用貌似给他升官,实则是收回他的军权的办法达到预防的目的。但苏俊知道自己的罪状很多,害怕进京后被问罪,便一再推辞。可朝廷并没有因为他的推托而打消让他回京的念头,反倒催得急了,这无形中就让苏俊更加猜疑了。于是,他干脆争取主动,派人去和祖约联络,共同商议起兵谋反之事。

    公元328年春天,苏俊会合祖约派来的军队,共计两万余人,一同从历阳向东进发,从长江走水路直逼建康。搞笑的是,我们这位虞亮大人是没有丝毫的准备,仓促之间,只能委派不善军事的卞壶带兵迎战。哪知叛军借着风势放火攻城,一举成功,卞兵惨败,而后卞壶被杀,无奈之下,虞亮只好带着残部向西逃亡,投奔温峤去也。

    温峤墓葬

    苏俊攻进建康后,纵兵大掠,驱役百官,随意鞭打朝廷重臣。不仅如此,他还派兵将宫廷整体包围起来,软禁了晋成帝和皇太后,自任骠骑将军,总揽朝政大权。

    温峤在武昌听说了苏俊和祖约率军进攻京城一事后,便立即带领部队向东进发,准备支援建康。可没想到他们刚到达浔阳,就碰上了前来投奔的虞亮。得知京城已经被叛军攻陷后,二人商榷后决定立即派人前往荆州请陶侃的部队支援,准备一同起兵救援晋成帝。

    陶侃受邀后,脑海中不免浮现了先帝临终前没有召他回朝和其他大臣一同受遗命的场景,于是乎心里就不是滋味了。起初还委派将军龚登率兵到浔阳援助虞亮和温峤的部队,但很快就反悔了,命人火速追赶,在龚登行至半路时,就又把他们召回了。

    对于陶侃的这种做法,温峤和起初对待王敦之乱一样,完全能理解陶侃的心情,知道他为何会此举动,于是立即派大将王愆期前往荆州劝说。王愆期不仅对陶侃讲了很多忠君爱国的大道理,还说温峤想请他统领勤王军队。最终温峤的诚意打动了陶侃,加之此时传来了苏俊杀害自己儿子陶瞻的消息,这就无形中加速促成了陶侃一同起兵勤王的决心。

    四月,荆州大军同江州大军会合,共计六万多人,一同顺江东下,朝京城建康进发,苏俊紧急部署队伍进据石头城,想凭借险要的地势对抗晋军,固守京城。因为叛军的殊死搏斗,双方交战了好几个月,依旧没能分出胜负。战争怕的就是打成了持久战,远道集结而来的晋军很快没粱了,这自然就不免人心开始有些浮动了。

    作为总指挥的陶侃开始有些不淡定了,于是就对温峤说道:“现在敌军借助有利地势,死死地守住城池,短时间内我们根本无法取胜,粮草也紧缺。还是我先带一批自己的人马回荆州,等筹集粮草并扩充兵力后,再想其他办法来收复建康。”

    温峤听后,当然知道陶侃此举的真正目的。于是便立即对陶侃说道:“军中缺粮我知道,但用撤走人马的方式去筹粮,陶侃兄老弟我不赞成呀,现在正值战事焦灼,成帝被困,国家有难。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已经是有进无退了。”

    “现如今我们联军起兵勤王,老兄你要是忽然离开了,那军心肯定会动摇,这后果可就严重多啦,如果仅仅是因为你的这一决定耽误了救国救难的大事,很有可能义军会把矛头指向你呀,到那时你可就是国家和人民的罪人啦。”

    温峤墓碑文

    此番话一出,陶侃不免意识到了自己那心里的小九九是根本就不妥啦,只好打消了离开的念头,重新振作起来。

    过后,温峤为了防止军队士气低落,第二天就派人在场上建了一个土坛,召开了再次进攻的誓师大会。并亲自写了一篇誓师的文告,登上土坛向全军做进攻动员。紧接着,在战争中和陶侃冲锋在前,分两路率兵向叛军发起猛烈进攻。

    最终在晋军的猛烈进攻下,叛军支持不住,由于苏俊在此次进攻中被杀死,没了领头人的叛军士兵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毫无战斗激情了,形势很快瞬间直下。得势的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拿下了建康城。

    守卫宫城的叛军小头目匡术见此情景,深知推翻东晋王朝已无希望,便向晋军缴械投降。东晋的这场苏俊之乱在温峤和陶侃等人的领导下,经过了长达一年的艰苦抗战后,终于平定了,再一次让东晋王朝度过了危机。

    由于平定苏俊叛乱之功,公元329年,温峤升任骠骑将军、进爵始安郡公。同年,在返回武昌途中因中风而逝,时年仅四十二岁。

    温峤

    轩辕

    东南定海针,

    几度叛平人。

    不恃多功业,

    甘为侍宦身。

    文:轩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平乱 | 东晋初期的定海神针—温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nc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