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痛苦确实是一笔财富
很多人说痛苦是一笔财富,但是路上有一个坑,他绝对不会去跳,无论他口口声声说痛苦是多大的一笔财富。
痛苦是因为我们无知、无能所遭受到的伤害和打击,每一次痛苦后,我们为了避免再次被伤害,就学会了如何去规避,这就丰富了我们的认知,提高了免疫力。而痛苦的价值就在这里。
说痛苦是一笔财富,本质上也没错,痛苦的价值是提供相对于快乐的反面体验,从而丰富我们的认知。心理学家说了,对比产生认知嘛。没有痛苦的体验,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快乐呢?
痛苦提供给我们的认知,也就是那些丰富的经验,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或者减少再次跳坑的几率。但世界如此博大,人又如此渺小,所以,总会有坑的。只不过,经历多了,就有了经验,同时具备了一定的预测能力,跳坑的次数就少多了。
所以痛苦其实可以这样说,它存在的价值就是让我们学会尽量避免它,或者说,超越它!
但是痛苦最终极的价值是:促使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生。
失去是痛苦的,于是我们懂得了珍惜。
死亡是痛苦的,于是我们学会了珍惜生命。
经历痛苦越少的人,他会觉得生活越是平淡。
经历痛苦越多的人,他会觉得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幸福。
从这一点上来说,确实,痛苦就是一种财富,它看似无情,却警醒我们深刻而又细腻的看待人生,看待生命。
所以,你看那些寻欢作乐的人的幸福感,并不见得比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更深。
二、我们需要感谢痛苦吗?
历来有一种观点,就是教育人们要感恩,不但要感恩帮助我们的人,还要感恩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感谢那些挫折,甚至感谢贫穷。前不久网络上不是流传一篇文章嘛,就是北大新生王心仪的《感谢贫穷》,此文一度引起网络疯传,各个媒体争相报道,极度煽情。但是过后王心仪对记者却说的是,网络上流传的是她的文章的前半段,主题是向贫穷告别,向过去告别,下半段其实是展望美好生活,并不是大家认为的感谢贫穷。
每一种痛苦和挫折都会造就一种独特经历,甚至因此获得某种特殊技能,比如盲人看不见东西,不得已学了乐器,并且小有成就,他们是否需要感谢瞎眼?失去双手的人学会了用脚料理生活,用脚打字、玩电脑,他们是否需要感谢过去的灾难让她失去了双手?
我们所熟知的故事无非就是:某人的一次粗鲁伤害换来了我们的奋发图强,终于获得人生成功,最后我们就觉得完全是对方的功劳,当时他要是不伤害我,可能我就不会发奋图强。但是话又说回来,你还愿意让他继续来伤害你么?还有,你可能是成功了。但是要是你因此沉沦,沉浸在打击中,你没有了信心,放弃了努力,那这个结果他有没有责任呢?
说到这里,我倒是想起了《道德经》第五章的一段话:“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无所谓不仁,一切顺其自然而已。所以对待痛苦,我的意见是,痛苦是因为我们自己无知、无能而遭受的难以完全避免的伤害和打击。一切应该顺其自然,刻意制造痛苦和过份感恩痛苦都是不可取的。
很多人感谢痛苦,不外乎是痛苦促使我们清醒,促使我们成长。如果说 ,痛苦可以让人成长,值得感谢的话,还有一种东西更应该值得感谢。那就是鼓励和支持。
一个人受尽坏人欺凌,发奋要摆脱这个坏人,后来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遇到一个好人,给了他及时的帮助,让他获得重生,终于成功摆脱坏人,获得独立,你说,我们该感谢谁呢?
没有坏人的欺凌,你不知道发奋,没有坏人的对比,你无法区分谁是好人,然而,没有好人的帮助,你可能很难走出困境。
坏人让我们痛苦,也让我们清醒,但是我们并不欢迎他们,好人给我们支持,给我们帮助,我们内心感激和欢迎他们。
人所遭受的痛苦,一些是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一些是因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一些是他人怀着恶意的欺凌造成的,还有一种就是怀着“为你好”的惩戒而来的。
痛苦的价值是提供生命的一个下限,明白生命的尺度有多大,鼓励的价值是提供生命的上限,明白我们的生命有多么长远。痛苦是用来超越的,跨过痛苦就是成长,鼓励是用来给我们希望的,看见希望,就看见了生命的丰盈和饱满。
三、今天吃苦,明天就可以不吃苦吗?
有很多的老师和家长喜欢用“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苦一阵子,不学习苦一辈子”这些话来激励孩子刻苦学习,我以为这些话,既对也不对。
对的是,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是为了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精神上的免疫能力,以及提高学习成绩,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对的是 ,这种做法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规律是一张一弛、循序渐进,而且还要因材施教。
人生是一个周期性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用前半生辛苦来置换所谓后半生幸福的过程。再说了,这样的孩子真的如愿考上了名牌大学,找到了好工作,他就一定会非常满意,非常幸福么?就真的像童话里所说的“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生当然要有目标,但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却是整个过程。让每一步都过得踏实,每一步都符合规律,符合人性,而目标更多是用来激活人的成就感、意义感而已。
很多家长说目前的孩子缺乏挫折教育,我倒觉得那些承受不了挫折的孩子多半是缺乏综合的爱与规则的教育。如果一个人既不能承受痛苦,也没有人及时给予心理援助,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那最后往往会导致产生生无可恋的感觉,我觉得这才是目前很多孩子心理脆弱的根源,而不是一味的挫折教育、吃苦教育。
人生的苦与乐,其实都是全程充满了整个人生旅程。学生时代所谓的吃苦教育,最多是解决了孩子的职业问题,但是,还有家庭的、婚姻的、自我价值的,这些问题,解决了么?少有少的苦,老有老的苦;少有少的乐,老有老的乐,遵循自然规律,才符合人道,不能人为地剥夺、分配和置换。
而且,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气质不同,有的神经大条,有的脆弱敏感。有的对同样的痛苦承受能力强,有的则天生一颗玻璃心,有的需要多多惩戒,有的需要更多的包容与鼓励,不分青红皂白,是不是过于简单粗暴呢?
时代在进步,观念也需要更新。穷愁潦倒、生活艰辛的时代,可能无从谈起人生之乐,一切行为以生存为目的,苦是必然的,而当下的时代,社会稳定、生活比较幸福,再用苦大仇深的阶级斗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也是有点刻舟求剑的嫌疑了。
人生就像一棵大树,痛苦就像我们立足扎根的大地,有了痛苦,我们会活得踏实,但是大树终将超越大地,昂首蓝天白云。有了天空,大树才会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才会昂然挺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