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集雅阁
认识历史感悟人生,历史如此奇妙,读《二十五史》之心得……

认识历史感悟人生,历史如此奇妙,读《二十五史》之心得……

作者: 爱心小岛2 | 来源:发表于2020-02-02 13:06 被阅读0次

原创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二十年时间,品读《二十五史》,自《史记》而始,至《清史稿》而终,共计4500万余万,其感触颇深。

所谓《二十五史》乃中国历代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之总称。其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所谓《二十五史》亦有不计《清史稿》而计入《新元史》者,《新元史》为民国时期柯劭忞所著,曾简单查阅,未曾细读)二十五部史书。《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记》是通史之外,其余皆为断代史。

《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乃西汉武帝年间太史令司马迁所著。其书从传说中的黄帝为始,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余年历史。司马迁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敢于将其本朝历史成正统史书史官。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曾品读数遍,每次皆受益良多。

《汉书》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为东汉初年史官班固所著。《汉书》记载时代与《史记》多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之西汉历史,两书皆有记述。此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内容。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差异与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之后列朝所谓“正史”皆沿袭《汉书》体裁。但《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且思想过于保守,过于维护封建王权,是其不足。曾通读一遍,比之《史记》,文采略逊。

《后汉书》共计九十卷,南朝国宋范晔所撰。范晔在编著思想上则更类司马迁,曾批评班固《汉书》之思想局限。《后汉书》观点鲜明、史料充足,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比之《汉书》,更喜《后汉书》,身处封建社会当中,范晔眼光长远且更具前瞻性。比之《汉书》更喜《后汉书》。

认识历史感悟人生,历史如此奇妙,读《二十五史》之心得……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本为私家修史,与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是为《二十五史》中评价最高四史之一。《三国志》亦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并无记载王侯、百官世系之“表”,亦无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之“志”,不符合《史记》与《汉书》所确立下来之一般正史规范。但因其文采斐然、良史实录、取材精审、行文简明等优点故影响甚深。但叙事太简且因时局关系内容多有曲笔回护,是其不足之处。除《史记》之外最喜《三国志》,曾通读数遍,感触颇多。

《晋书》,唐朝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计二十一人。记载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状况。《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之能容纳较多历史内容,且无繁杂纷乱之感。但本书记述了大量神怪故事,如《搜神记》、《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之谈也加以收录,且史料取舍不够严谨是其弊症。读《晋书》时,更喜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所建立政权之事。

《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政权历史之纪传体史书。作者为南北朝时南朝史官沈约。沈约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曾自称“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沈约于齐梁时期撰成此书,明显带有其时代与阶级特点,其突出内容即是颂扬豪门士族,维护门阀制度。譬如宋书列传中,有关地主阶级中代表人物高门士族之传,几乎占了半数。曾简单阅读,南朝四史皆不甚喜。

《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后世李百药所著《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撰著者为齐梁皇族萧子显。以前朝帝王子孙而修前朝史书,《二十五史》中仅此一家。《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但书中亦存在大量歪曲史实之处。萧子显是南齐宗室,他在为其祖父所写《高帝本纪》中,都极力进行褒美虚夸,文中不惜使用上万字的篇幅,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百般夸饰其功绩,而对篡权夺位之类丑行,则千方百计曲笔讳饰,淹没其迹。对于其他人物,书中也经常按当时利害得失,决定对其取舍与夺。个人感觉相比《宋书》,略有可读性。

认识历史感悟人生,历史如此奇妙,读《二十五史》之心得……

《梁书》记载自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之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所撰写完成。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姚思廉为其子。文字简练、颇具时代特点且叙梁朝史事详尽是其优点,但记录多有误差,且书中充斥大量阴阳灾异、图谶祥瑞,乃至望气相面、因果报应、神怪异闻等,给人以陈腐、庸俗之感,是其不足之处。未曾详读,感受一般。

《陈书》为唐朝史官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记南朝陈朝史。记载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史实,成书于贞观十年(636年)。《陈书》在内容上与文采上皆不及《梁书》,但其书在编次上却有超过后者之处,显得更加严谨、合理。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皆无特别建树,品读之时,难以记忆,不甚喜。

《魏书》乃北齐人魏收所著,该书记载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历史,共计一百二十四卷,《魏书》有一非常明显特点,是其重要性之所在,即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之著作。《魏书》另一个特点是其作者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之自觉性。但书中载入大量无关重要的诏令、奏议,以致篇幅臃肿,受后世文人诸多批评。读《魏书》时,是为选择性阅读。

《北齐书》,共计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唐朝史家李百药撰,所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余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其内容特点为记载丰富、体例可取、叙事简要,但亦有封建糟粕、且部分失真。北齐政权中,皇族内部叔侄、兄弟相互残杀,使此二十年短命王朝更换六位皇帝,《北齐书》对封建统治者之间权势争夺有较多叙述。《北齐书》在流传过程中残缺严重,现只有十七卷保持原貌,其他皆为后人所补。此书虽史料价值不高,但在南北朝诸史当中却最喜,曾多次选择性翻读。

《北周书》,共计五十三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为唐朝令孤德主编,岑文本与崔仁师辅助编写。《北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从公元五百三十四年东、西魏分裂至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之西魏、北周历史。编撰《北周书》时资料相对贫乏,且主编人令狐德棻祖父令狐整为北周大将军,宇文政权骨干人物之一,其他两位辅编更是不同程度上与宇文政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编者不敢妄加评论,因而显得单薄而不尽合事实。品都时感受一般。

《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之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南朝末期由隋入唐之历史学家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认识历史感悟人生,历史如此奇妙,读《二十五史》之心得……

《北史》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之纪传体史书,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公元386年)至隋义宁二年(618年)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在《二十五史》中,《史记》为完全意义上通史,而《南史》是通宋、齐、梁、陈四个皇朝历史,《北史》是通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六个皇朝历史,它们分别把南朝与北朝看作一个大历史阶段,故可视为一定意义上通史。《南史》、《北史》有一些明显缺点,以至于糟粕。如在歌颂帝王将相方面,在诬蔑人民起义方面,在宣扬祥瑞灾异、神怪荒诞之说方面,曾散布诸多封建主义思想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点。

《隋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此书。《隋书》作者皆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修史水平。修《隋书》时,史官们曾访问过诸多人,还有不少修史作者本人就曾在隋朝生活,有着亲身经历,因而史实也就较为准确。三是主编魏徵,历史上素称谏臣,号为“良史”,他主编修史时一般能坚持据事直书,不像后代史书有诸多忌讳。但书中也有记载错误之处,总体而言可读性很高,曾通读一遍并查阅数次。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原名《唐书》,宋朝文学家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旧唐书》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署名后晋刘昫等撰,后经研究推断,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由于唐代晚期史料相当缺乏,书中多有不实之处。虽然作者曾做过不少搜集史料工作,但由于成书仓促,对于唐代晚期史事记述,仍显得粗糙,在材料的占有与剪裁、体例完整、文字的简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缺点。但此书保存了唐朝中前期丰富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过程与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非常喜爱度《旧唐书》感触良多,经常查阅。

《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十七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此乃本书胜过《旧唐书》之处。《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新唐书》相比《旧唐书》,确有自己一些特点与优点,其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但其也有明显缺点,最主要之点是鄙视农民起义思想较为严重。且大量采用笔记、小说,形成不少错误,《旧唐书·本纪》部分近三十万字,到《新唐书》仅剩下九万字,而《哀帝本纪》旧书约一万三千字,新书只剩千字左右。这种过简写法,使《新唐书》失去了许多重要史料。又由于苛求文字精炼,宋祁、欧阳修等不惜删去诸多重要情节,如《旧唐书》里写得十分生动、极为悲壮的《封常清传》与《高仙芝传》,到《新唐书》则删削得索然无味。相比之下更喜《旧唐书》,《新唐书》所读不过一遍,且很少查阅。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亦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由宋太祖诏令编纂,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曾多次散轶,版本众多。在中国历史上,唐朝与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至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认识历史感悟人生,历史如此奇妙,读《二十五史》之心得……

《新五代史》,宋朝文学家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此书所载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后唯一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欧阳修文采更是引人入胜,可由于提倡“春秋笔法”,近人褒贬不一。但《新五代史》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其原因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致。

《宋史》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元朝丞相脱脱与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但其最大缺点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短短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编写中对史料缺乏认真鉴别考订,资料也没有精心裁剪;书的结构比较混乱,编排失当。列传虽然占篇幅虽然很大,入传人物有两千八百多人,但缺漏人物仍然不少。《宋史》否定王安石变法,尊崇道学,将变法派吕惠卿、曾布、章敦等人列入奸臣传,南宋权奸史弥远祸国殃民,却未被列入奸臣传。《宋史》所读最少,是《二十五史》中最不喜之书,现今也未曾通读,且翻看甚少。

《辽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由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开始修撰,翌年三月成书。脱脱为总编修。近人说《辽史》“在历代正史中最为下乘”,此说不无道理。《辽史》同《宋史》一样成书也很仓促,而依据史料范围又比较狭窄,书中缺陷确实较多。《辽史》所据资料既少,又匆匆成书,存在许多缺点便很是自然。因此,数百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批评和指责。清代史学家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对它都有过评论。概括地说,其缺点主要表现在太过简略、前后矛盾、史实不清、官制粗略、错误明显。但《辽史》的志、表多有特色,其中一些志、表是其它正史所没有的,是其优点。选择性品读,部分传记却亦有几分吸引力。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之重要史籍。《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议修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别议论过修史的事,都因义例难定未付诸实行,直到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决定“各与正统”,《辽》、《金》、《宋》三史分别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修三史的都总裁官是右丞相脱脱。其优点是以“实录”为依据,史料翔实可信,如在记述金与辽的往来和征战中,对金统治者所用之诈谋诡计等,都能如实地叙述,对金朝统治阶级之残暴、荒淫、互相倾轧,也能比较充分地揭露。

《元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明朝大儒宋濂、王袆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历史。元明清三朝所修都有很多的问题元修宋史资料太少,清修明史雕琢太深,而明修《元史》由于编修时间仓促多采用墓志、神道碑、家传、行述等现成史料堆砌,而且出于众手连裁剪雕琢的时间都没有给史官准备,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堆砌混乱之处。所指出的问题主要是:随得随抄,前后重复,失于剪裁;又不彼此互对,考定异同,时见抵牾。如本纪或一事而再书,列传或一人而两传。同一专名,译名不一。史文译改,有时全反原意。故民国时期柯劭忞重修元史,是为《新元史》。选择性阅读,未能通读,主要原因是其蒙古姓氏名字复杂,经常混淆且难以记忆。

《明史》共三百三十二卷,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历史。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在诸正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史书。虽然《明史》篇幅在《二十五史》中仅次于《宋史》,但读者并不感到冗长而生厌。通读一遍,记忆颇深。毛泽东曾言最不喜《明史》,然却读之最多。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之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所记之事,上起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清史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故称之为《清史稿》,而非《清史》。《清史稿》汇集丰富清史资料,由于清朝灭亡时,清廷档案、私家著述与文化典籍保存比较完整,为编写《清史稿》提供了充实原始资料。但此书编纂者明确站在清朝一边,反对辛亥革命,故而对清末革命活动少写或不写,如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民报的出版、辛亥前诸多起义活动,几乎全都没有记载,竟然看不出清朝是如何被推翻。此书翻阅甚多,多为查询,并未完全通读。

以上为《二十五史》二十年所读心得与体会,更兼有历史学者对其诸史之评价。史书并非历史,但其价值不可忽视,正如唐太宗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认识历史感悟人生,历史如此奇妙,读《二十五史》之心得……

用以下的今昔随感,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华夏千年谱文明,神州百代重传承;

古时禁忌渐罕有,今之任性近无穷。

手油改抹开塞露,眼霜换涂马应龙;

三餐食遍山中兽,四季吃尽林间虫。

国民每逢灾险疫,谣言妄语乱纵横;

商家闻讯哄抬价,万种物资抢一空。

地方政府缺信誉,主流媒体少坦诚;

诸般劣迹不更变,何日待到天下同。

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笔名禾子尼,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原宗教学院)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一百二十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十二年辛勤耕耘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各类书籍共计编著五百余册,并全部出版发行。更多详细资料请看冯志亮的百度百科,感谢关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识历史感悟人生,历史如此奇妙,读《二十五史》之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re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