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想生语录【不诚无物】摘录自【知行合一传习社 2023.01.1
- 心想生语录【如何走出困境】摘录自【知行合一传习社 2023.01
- 心想生语录【只问感觉,不问意义】摘录自【知行合一传习社 2022
- 心想生语录【‘无念’,无什么,念什么】摘录自【知行合一传习社 2
- 心想生语录【情绪引导下所做的决定,结果肯定不好】摘录自【知行合一
- 心想生语录【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摘录自【知行合一传习社
- 心想生语录【此心不动,不动是不动气】摘录自【知行合一传习社 20
- 心想生语录【任何誓言都是靠不住的】摘录自【知行合一传习社 202
- 心想生语录【越想改变外境,外境越坚固】摘录自【知行合一传习社 2
- 心想生语录【练的就是一个‘觉’字】摘录自【知行合一传习社 202
心想生语录【来到心中无物的境界】
摘录自【知行合一传习社2023.03.29】
要做到心中无物,也就是不要为物所累。
不管你经历了什么,你体验过什么,你经历过什么,不要再去不断的回忆,不断的咀嚼,
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要把它长记在怀了,过去了就空掉,就放下。
有的人可能会说,不是心物一元吗?怎么又心中无物了?心就是物,物就是心啊,怎么又心中无物了呢?
心物一元讲的是本体,所以心外无物。
那心中无物讲的是妙用。
什么叫心中无物呢?就是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或者说看只是看,听只是听,体验只是体验。而不是看了之后就开始有情绪,听了之后就开始有分别。
这不就是孔子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
刚开始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刚开始的境界,就是不符合天理的不看不听不说不想不惦记。
那到最后的境界呢,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我看跟没看见一样,我听跟没听见一样,都不起情绪,这叫心中无物。
而我们很多人不只是看见、听见,我们是想起,想起就起情绪。
过去的伤痛,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可是在你心中一刻都没过去,你时刻在心中重演过去那段伤痛的记忆。这就是心中有物,这就是为物所累了。
所以,想要改命,想要人生变好,那你就必须来到心中无物的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