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就开始我们的第四讲。
大家可能在我们的课程安排当中也可以看到,我们今天主要是讲改写技术是如何改变对话方向的。也就是改写对话技术如何改写?
第二个就是改写技术的应用时机。那么还要讲一下隐喻。如果时间再允许的话,还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催眠大师与叙事治疗之间的故事。好,在这次课程的正式开始之前,我要先说一下关于讨论与作业的问题。之所以设置了讨论环节,是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对叙事这个知识的应用技能,大家在做作业的时候,有一些问题我是需要在线取得大家回复和认可,才能进行评估的。否则对于回答问题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定势,我不愿意为了一份作业的讲评,让大家在无法回应的状态下有受伤,被指责或者是不舒服的感受,所以讨论环节我只解答在线同学的问题或者是作业,因为这些作业反映的问题会是初级阶段的共性问题。那么我在讲评这些同学作业的时候我也会稍微的多讲一点的,所以大家也可以认真听一下讨论群里对其他同学提的问题的一个解答,相信对你们那也是有收获的,不一定一定要我改你的作业,或者点评你的作业,你才能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如果一定需要,我详细点评你的作业,希望你能在讨论时间在线,因为这个时间段,我也是刻意留出来什么都不做,只端坐于电脑前等待大家的,在上周六的晚上,竟然在我没有出声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同学发声,我在猜想大家可能忘了,也可能这个讨论时间定得不合适。是在周末,同学们有很多事情,即使没有事儿也需要休息一下。好吧,我要特别说明一下,除非我特别说明调整或者是取消,否则我就会按时在周四、周六的19:30分,在讨论群里等着大家,如果没有人吭声呢?就视为大家自动放弃本次交流时间。只要在线,问题提问不重复,我会一一回复的。
好,在讲改写对话技术之前,我要先来给大家讲一下隐喻,关于这个问题,也是有同学在讨论群里提过的,之所以在讨论群里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因为在课上我会讲。我们大家都知道比喻是什么意思,对吧?就是打比方,也是修辞学阁上的辞格之一,就是说使用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的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部分,这个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都学过,那么意味着三个部分的异同或者是隐现呢?比喻也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那么这里的暗喻就是隐喻的另一种说法,乔纳森卡勒曾经说过,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他,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而隐喻在希腊语当中,他的意思是把某个东西运走或者是转移,在沟通交流中,他是把一个形象和概念,转换成另一种形象或者是概念。我们的来访者往往会频繁地使用比喻性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经历。那么作为治疗师,就是使用和来访者相同的语言,用来访者的交流模式与他们交流并帮助他们实现比喻,和实际的改变过程。
例如,大家在外化的练习当中呢,把隐喻命名为了灰色世界,深渊,暗夜,黑洞,泥泞路,也有的同学的命名为了灰暗,阴霾,乌云、挣扎、不爽等等。那么这些说法就是一种隐喻的表达,只是练习当中我是让同学们来做命名的。在咨询的对话当中的是要让来访者来命名或者我们依据感受到的来访者所描述事件的情绪来给他一个参考、选择,共同确定命名。这样的好处呢?除了让来访者与问题保持距离外,大家有没有觉得,当这个命名出现的时候,我们更能够共情到来访者的感受?
其实,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技巧,它更是一种交流方式。作为治疗师们,我们一定要学会使用隐喻,而作为生活中的个体,如果学会使用隐喻式的交流方式,那你一定会发现这种交流方式的妙趣所在的。
还有同学要问道,生物隐喻和机器隐喻不太清楚。这里我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正好也梳理一下。
生物隐喻,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声称的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动物与人具有发展上的连续性。而弗洛伊德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启发,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这一学派将人的行为、心理还原为潜意识或者是性、童年期的经验、动物行为等。它是以精神病患者等作为研究的样本的。但是他在有的时候也是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用纯粹的生物学范畴来说明人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活动规律。精神分析也抹杀了人的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和主观的能动性。
那么现在我们还仍在使用的生物隐喻还有什么呀?还有植物隐喻。比如说,我们说的那个树、房、人的绘画治疗当中,他就是把人比作植物的,把人的这个成长过程比喻为植物的这个成长过程的。其实在叙事治疗的艺术化表达里面有这个隐喻,还有动物隐喻?比如说是把人格比喻为动物的一个形象,比较典型的就是意象对话的治疗当中,就有子人格对吧?它就有动物人格,分别象征着在某一方面部分象征了一些人格特质。
而到了工业化时代呢?机器隐喻就到来了,那么就是将人比作机器,人的行为就像机器一样是由外部刺激发动、制约与控制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反应就是行为,这种观点决定了什么?大家应该很清楚了,那就是行为主义在方法论上完全仿效了自然科学的研究传统,他竭力追求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还有它的可验证性。甚至以方法为中心,将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许多这样重要内容,都排除在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之外。这个我记得我们在第一讲的时候就讲过,他是典型的经典的行为主义。以机器为隐喻的内在的决定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必然具有他是机械论、还原论、环境决定论。
那么我们现在仍然在使用的这个机器隐喻,你比如说是钟表隐喻,他就会隐喻人类的这个重复性和规律性。还有蒸汽机的隐喻,到至今还会这样隐喻人类的压力,包括高压锅是吧!
然后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了,信息时代它有一个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发展出来的这个认知行为心理学,他的隐喻是人比做了计算机,就是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了类比,认为智能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加工。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是引进计算机程序语言作为表达人类认知过程理论的形式语言,是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这些过程,通过比较计算机的行为与人的行为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人机类比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将被行为主义排除在心理学之外的主观心理学过程,比如说记忆呀、思维呀、认知等重新拉回进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而且通过人机类比进一步研究,确实有助于解开人脑之谜,也一定会促进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过程的,认知心理学将人比喻为计算机其实还是难避机械比喻之嫌,比如说:因为再高明的计算机,仍然是机器对吧,所以都不具备人所具有的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
例如,人机大战。我们今年在几月份?4月份是不是有一个那个人机大战就是韩国的一个棋手和那个计算机在进行那个比赛,五盘只胜了一盘,对吧!人机大战所引起来的讨论,这个其实对小孩子会有影响的,尤其现在的好莱坞大片都是以人类灾难为主题的故事,其实他也是有隐喻的,既然是一种隐喻,对人就一定会有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利用的心理学因素实现了价值提现,这里我说的是提现,不是说是体现,意思就是他把这个心理学的因素呢?人的这个恐惧的心理他抓住了,所以实现了高票房、高收入。因为它紧紧抓住了人的恐惧。
而人的恐惧是基本情绪,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的直觉的情绪体验。我们大家都是学心理学的对吧?就是不是学心理学的,那么我们大家应该也知道,人是有四大基本情绪的,这个恐惧的情绪就是人的生存的,直觉的必备的情绪体验,它是用来逃命的。那么在影片中又总是人类暂时取胜或者正欲取胜,而这也正是自人类生存以来所具有的普世的价值观,他只是更换了故事内容而已,所以我们看看,我们是如何就这样子去买了一张张的电影票,贡献给了这些所谓的导演们的。
仍在使用的计算机隐喻,比如说我们会说扫描,我们会在做放松冥想的时候,我们会说对人体进行一个扫描。还有存储,我们在给学生讲学习的时候会说我们把知识存储在哪里,回头又怎么样提取,就这些词汇的使用都表明了隐喻是无处不在的,也是无时不在的,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我相信随着这个社会时代的那个进一步的发展再过十年,我们对于心理学的隐喻还会有不一样的。
我们在看看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他的隐喻是什么呢?是人是自我实现者,这是一种既不同于动物也不同于机器的全新隐喻,第一次将人视为人,不断追求自我实现的人,在这种隐喻的导引下,倡导了一种崭新的人性论,他强调人性的积极向上,强调社会环境、允许人类潜能的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研究范式为人本主义心理学赢得了心理学第三势力的地位,也实现了物的范式向人的范式的转换,方法中心向问题中心的迁移,二元思维向整合思维的转变。尤其他是以健康人类为研究对象的,然而,人本主义只是关注了人性的自然因素而相对忽视了社会因素。
你比如说,他们的创始人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论,都强调了是本能的指引,忽视了社会历史的影响。另外以少数的白人,也就是所谓的精英分子作为研究样本,所得到的结论的普遍性也是屡遭质疑的。现在来到了我们后现代的心理学,叙事疗法是后现代心理学当中的一支对,那么他是依存于这个社会建构主义这个哲学理论的,它的隐喻是人是创造者,在社会建构主义者眼中的知识、观念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和表征而是人的主观建构,这种建构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产生于人际交往之中,发生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所以他也建构于受特定文化制约的话语的实践中,而且他认为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人际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知识是发明的,而不是发现的,强调语言不再是表达思维内容的中性工具。语言是先在的,就是它规定了思维的方式,为思维提供了基础,因而心理学关注的焦点就由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转到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上。探索语言怎样影响心灵的社会建构,话语分析也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心理学将不再尝试探索支配人类思想和行动的规律,而是转向研究我们用以建构世界和建构我们自己的话语实践。
所以后现代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主体与客体、反应与被反应物质,还有物质与意识的二元对立的僭越,他们也显现了人在心理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还有创造性。
当然了社会建构主义的许多主张其实也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的,经常受到指责的就是其相对主义观点,任何知识、观点都是话语建构,社会协商的结果,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真假之分,高低之分,从而否认心理学知识的客观性,也存在着陷入虚无主义和怀疑论的危险。这点也是大家要注意的,不要陷入这个虚无主义和怀疑论,因为如果陷入这个的话,其实他也不是真正的后结构主义者,这个如果我们要是有兴趣的话,以后还会有专门的时间,我们再来讨论这个话题。而叙事隐喻是指的是故事,是一段时间内围绕主题发生的诸多事件的集合。故事不只是看生活的视角,他们本身也构成了生活本身,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当中。
而且叙事隐喻的也有两点,就是我要专门抽出来给大家说的。
第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是过出来的。第二个就是赋义要有参照,故事就是依托,新鲜事物的意义,是通过比照熟悉的事物获得的。第三个,故事皆有变数。我们要知道,叙事隐喻也包含着这三个特点。
在这里我记得我的导师李明老师他总结过,他说是心理治疗的方法大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扶正,如人本、积极心理学还有焦点等等。还有一类是驱邪的,如精分、认知、行为等等。前两者的都属于矫治之类的。那么他把叙事归为了一类是兼顾扶正与驱邪。可以称为滋养类的叙事疗法。这是李明老师给他归类的。
我们再来看看叙事,叙事隐喻他也是重视故事与意义多于事实。当我们表达、表现或者是活出这些故事时,他们就成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来是被大故事包围的,例如文化、种族、性别等相关的故事,而别人是通过我们的生活相关体验和共同赋予来建构的。故事越强大对我们的生活的控制作用就越强大,故事永远是不平等的,意义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检视体验的生活有助于澄清、塑造生活的话语。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比如说你要给南方的朋友介绍雪花是怎么样子的?那么你只能说:或者说它像白糖,或者说它像盐粒儿。这个是南方朋友也能够看到的,可是对于它的轻盈,它的花型还有它的这个温度是没有办法让来访者让听的人能够体验到的对吧?所以我们会发现来访者在叙述当中引用的隐喻其实是最值得关注的。这些话语常常包含了对生活或者是自我认同界定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因为来访者的隐喻提供了他要谈论问题的一个脉络,我们只要理解了来访者的隐喻,就是理解来访者的现实是如何建构的。
同时也理解了这些话,是如何影响了人们解决问题的行为的。例如大家注意,你们在作业当中使用的隐喻是如何体现与问题的关系的?怎么理解呢?就是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例如说我让大家在做这个外化练习的时候,大家这个作业交上来,这个问话是这样说的:这团乌云是如何控制你的生活的?你是如何成功将他解固的呢?这三年来,你有过逃脱抑郁掌控的经历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里大家使用的这个隐喻,是如何体现与问题的关系的呢?
比如说第一句,这团乌云是如何控制你的生活的呢?那么这个隐喻就指的是来访者是被动的对吧?你是如何成功将他解固的呢?你将他解固,这个体现的是来访者是主动的,是有力量的。还有这三年来你有过逃脱抑郁掌控的经历吗?这个是在询问来访者有无主动的这个经历是吧?这是在询问,不确定的。还有大家说的走出了泥泞,这里边的也体现了来访者主动的一个意愿。还有在暗夜中行走。还有当你被阴霾笼罩,这个隐喻的使用就体现了来访者是无力的,被动的,也体现了问题比较强大。
还有的同学是这样子说的,他说很长一段时间,他像跌入深渊一样无望无助。那么这个体现的与问题的关系就是不自知,不知不觉的。就是来访者这个时候是不知不觉的。还有你还记得是什么原因让你掉下去的吗?这个询问你让你掉下去的,这个掉下去呢,也是体现了来访者与这个问题之间的一个关系是来访者是不自知的,也是不知不觉的。还有的同学这个话是这样子问的,说你愿意爬出深渊吗?这句话你看也就体现了来访者的一个意愿,就是力量上他是努力的一个倾向,他有提出了这样一个意愿的一个参考选择。
试想想,因为这个命名是让大家做的,如果这些命名是让来访者做的话,当来访者在使用如上这些词语来描述他与问题的关系时,是不是同时也反映了来访者应对问题时所具有的潜能呢?是不是?如何控制是被动的,将他解固的是主动的。还有后面一系列的。
下面呢?我让大家做一个练习。
大家注意准备好纸笔,只要列出序号就行,我会让你们列出来分别是问题问话或者是例外问话,是问题问话的,你把它的序号列出来。是例外问话的你也把它的序号列出来。一会儿把答案打在公屏上我们看一下。
我一共要念十句话,大家只要标序号就ok,好,现在开始。
第一句话,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三年了,三年前的你是什么样子?和现在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你觉得很痛苦,可以具体谈谈你的感受吗?
第三句,你觉得很痛苦,什么样的人或事能让你舒服一些呢?
第四,你认为你抑郁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第五、你认为你不抑郁时感觉怎么样呢?
第六,这三年里是什么人、什么动力,陪伴你、支撑你走过来的呢?
第七,什么情况下你会摆脱这种情绪呢?
第八,这种状态带给你的好处是什么呢?
第九、你还记得不爽第一次是如何造访你的情景吗?
第十,乌云有被你解固掉的经历吗?
好,我稍微等一下,看看大家的答案会是什么?
答案就是问题,序号。例外,序号。都打在公屏上,我稍微等一下大家。
好,标准答案出现了,田秀玲同学最后又改了一下。她把她的这个三,她说三是例外,是对的。
问题问话,是2、4、9。
例外问话,是1、3、5、6、7、8、10。
我看上善若水说我对第五有点纠结,第五是你认为你不抑郁时感觉怎么样呢?这是个例外文化哦。他是你抑郁的时候你感觉肯定是不好的,所以你认为你不抑郁时你的感觉怎么样?一定是好的。所以这是个例外问话。
大家一定要对例外要有非常敏锐的敏感性。从现在开始,真的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要去练习你听例外的那个耳朵。因为如果你听不到例外的话,改写对话没用,你只是掌握了他的技术,你第一步就没有办法命名他。因为在外化对话技术当中我们要命名的是问题,但是在改写对话技术当中的第一步,要命名的就是例外,如果你听不到例外,第一步是没有办法完成的,那么后面的步骤,和外化对话技术的步骤是一样的?最关键的就是第一步怎么命名。这就是我在前面反复的给大家讲的双重倾听。
改写对话技术就是改写来访者讲述的故事,要怎么改呢?基本功哦!大家记住了吗?双重倾听,放空的心态,好奇的心态。在来访者讲述的问题叙事中寻找问题之外的生活,寻找丰富的例外事件,也有其他的会说是特殊意义事件,都可以。从而帮助来访者找到那个比较期待的自我认同。从事件上升到了自我认同意义层面。这个我就说了,在改写对话当中他也是有一个关键点,两个线索的。后面我会详细的给大家讲,一个关键点是什么?两个线索是什么?大家也听一听,看自己能不能总结出来。
也就是说所谓改写对话呢,就是运用高度积极的好奇心和耐心借助精巧的提问,在听来访者将单薄的故事讲成丰富的故事的过程中,让行为背后的动机得到凸显。然后再从例外事件的例外片段出发,通过描述行动或者是询问行动所表达的意义,目标,动机、愿望,价值观、梦想等,将来访者的支配故事也就是问题叙事,演义成来访者的替代故事的过程。
这类故事就是问题叙事讲的是一个人在描述自己生活的时候,反复出现的,带有选择性的主题故事。大家要记住,改写对话的核心不是改变故事内容。而是要改写的是对故事的解释和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来访者往往是带着自己的生活事件来咨询的,他们一般都会述说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困境或者是困扰,有的也会说他来咨询的原因,这个也是问题。在这个诉说的过程当中的,来访者就顺理成章地通过故事的情节,还有主题把生活事件通过时间顺序就串联起来了,这些主题的内容往往反映了他们生活中的损失,失败,无力,无助,失望或者是绝望。
改写对话其实就是要求来访者继续讲述他们生活当中的故事,同时也帮助来访者来觉察曾被忽视却非常有意义的事件或者是精力。这些事件和经历会被称为例外事件、特殊事件,也有可能被称支线事件。我在这里只使用一个就是这些例外事件就是改写对话的起点。
讲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就要说了,老师,我在使用外化对话技术时是按照要求使用的,本想找例外来着,可是来访者又绕回到问题叙事中了,怎么办呢?
大家可能还记得我在上一讲当中讲韩梅梅的案例时,当我问她,那这个没有价值,没有自尊带给你什么影响呢?就讲到韩梅梅开始讲述了一件让她痛苦的一个往事。你看我即使这么熟练的使用了这个叙事疗法的对话技术也一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大家可能要问一个问题了,那我的问话怎么问才不会让他回到问题叙事上呢?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不要担心,也不要着急,在治疗的初期阶段这个现象是非常常见的,因为来访者还没有讲完他要讲的事儿呢,大家一定要知道,来访者能来到咨询室,那就是认为他的问题很严重,非常严重,严重到要只差去医院了。或者有些来访者就是讳疾忌医。他不愿意去医院吃药,这个时候他会觉得,我没有病的那么严重吧,我还是来做心理咨询吧。所以在对话当中我们要听他讲,听他讲他的故事,他在这个时候讲的故事一般都是问题叙事。因为他是带着问题来的,他要解决问题,所以说的都只能是符合问题叙事的事件。如果不是这样的反而说明是来访者病了,他的脑子真出现问题了,那我们得转介了。
这个要怎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问题叙事地形成基本上它是有三种途径的,第一个社会文化中支配故事的影响。第二个家庭当中支配故事的影响。第三个个人所处的工作、学习等亚文化支配故事的影响。总之呢,就说个人的支配故事往往是比个人生活更大的背景中的支配故事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无法察觉的在这样的支配故事的形成过程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强加的,也似乎全部是个人主体意识自由选择的结果。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这种支配故事的作用下,来访者的生活意义往往是狭窄的,一切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都是围绕着这个故事的。与这个故事主题不符的那些生活事件仿佛被自动过滤了,好像是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而叙事疗法的理念正是咨询师和来访者我们两方面通过有外化的作用的对话。大家一定要注意通过外话式对话提供了一个叙事空间,让不符合支配故事主题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展现出来,而这种展现也拓宽了来访者的生活视野,使得生活事件和内心体验丰富起来了,来访者可能会察觉到,那些被过滤掉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而是被选择成为了边缘故事。
比如来访者有可能会说,这个事是发生过但那不重要。然后又回到他支配故事的主题上来了,仿佛在他的生活中所有的事件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发生的,所有的人物、关系还有事儿,还有对这些事情的解释都离不开这个主题。然后关于这个主题的叙事就这样形成了一条线,这个线上的也穿着大大小小的事件、解释还有他相关的一些例证。从而构成了一个看起来似乎是完整的坚不可摧的支配故事。
那么,支配故事如何才能开始松动呢?简单的说我们就是要留意一下那些支配故事之外的特例,也就是例外的故事。就比如说我刚才让大家听的那十句话,大家要听一下哪些问话是例外式问化。
那些例外的故事呢?如果能有一个叙事空间而不被排除在意识之外的话,就会具有和支配故事的情节相同的价值。如果说每一次成功的经历,对于一个成功者的故事非常重要,那么一次失败的经历,对于一个清醒的成功者来说同样重要。我把这句话再说一遍,这是我记下来的笔记,我在上课的时候我记下来的笔记,我觉得这句话非常好,如果说每一次成功的经历,对于一个成功者的故事非常重要,那么一次失败的经历对于一个清醒的成功者来说同样重要。
通过搜集和积累那些例外故事,支配故事自然会弱化,这就是此消彼长。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地捕捉到这些例外的故事,并适当表达出兴趣和耐心,那么我们所积累的例外故事和有关的例证就会越来越多,逐渐形成新的故事线索,这条新的故事线索,展现出的对生活全新的解释和不同的诠释的视角,自然会发挥出弱化支配故事的能量。当来访者的视野中能够看到更多的生活事件和选择的时候,他的生活意义自然就会变得丰沛起来,也就不再只受那些支配故事的控制和影响,而有了自己选择的自由了。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在我给大家讲这个事例的时候,大家同样拿笔记下你听到的关键词,一会儿有问题要大家回答的。
大家准备好了吧?要记下你听到的关键词。
一个来访者讲她是为了孩子不上班而前来咨询的。她说她孩子现在不上班,整天打游戏,怎么可以让她的孩子有变化呢?我问她,说说发生了什么事使她的孩子到了目前的状态时。她说他父亲早逝,她一个人带着他,可能对孩子有影响。我继续问她,那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不上班的呢?她说,国庆节以后。这里我要告诉大家,这是11月3号她来做咨询的,当我问她,孩子为什么不自己前来做咨询时,她只说她也不知道。然后说孩子现在是跟她都没有多余的话说了。然后继续开始说自己如何辛苦、如何不容易的。为了一本的文凭,为了个一本文凭而改孩子的志愿的时候,她又费了多大的力气。在毕业的时候,因为孩子的身体原因无法去做孩子已经接受了的专业对口的工作的时候呢?她又是如何在她有能力的范围内,为孩子安排了她认为合适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心和觉察来听来访者讲符合它主题的问题叙事。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双重倾听,我们就会听到她的问题之外的生活。现在,大家也思考一下,我刚才讲的这个案例中,大家听到的例外是有哪些呢?把他打在公屏上,正好现在也8:25了,大家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我们就把时间稍微延长一些,十分钟后,我们回来这里继续下一节课。
西安心灵地图独家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