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四诊合参”?韦老说:脉诊就搞定~

“四诊合参”?韦老说:脉诊就搞定~

作者: 一道健康 | 来源:发表于2019-06-29 22:03 被阅读0次

   中医提“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振荡中医独尊脉诊。韦老说:《内经》有“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的记载,在《内经》一书中,歧伯言不离色脉。而在《灵枢》这部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诊疗体系中,脉诊在随机诊疗实践中,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内经》时代的医学临床之所以疗效卓著,在临床中常常收到“百发百中”、“万举万当”的治疗效果,其中脉诊起着主要作用。

  鉴于《灵枢》以脉诊指导针灸临床的成功,汉代张仲景亦欲建立以脉诊为指导的药疗体系,但没有完全成功,他建立了“病脉证治”的中医标准操作流程,把脉诊作为重要的诊断依据,但是《伤寒杂病论》仍以凭症辨证为主。晋唐以后,由于气理的黯昧和医理的离散,脉学遂开始向以脏腑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人们关心的是脉诊与局部症状之间的联系,忽视脉诊对整体的“气”的诊断。而脉诊是诊断整体气液的!总览晋唐以来的全部脉学著作,从王叔和的《脉经》到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存在着两个根本缺陷:第一、没有对脉象作过系统的宏观基本因素分析;第二、没有使脉诊与动态整体的“证”的诊断对应起来,从而造成了脉学体系的繁杂和脱离临床实践的弊病,使脉诊的临床价值日益低落,发展到后来,基本上没有人相信单以脉诊可以诊病的地步。失去了脉诊的“桥”的作用,由病向证过渡的通路被堵塞了,这是气理丧失的必然结果, 也是现代中医临床疗效不高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医继承上的最大失误之一。   

  脉诊是内窥生命系统振荡常、异的窗口,对整体动态的随机态,唯有脉诊可以捷取。正是由于《伤寒论》一书对“经络府俞, 阴阳会通”之理未能完全弄明白,致使《伤寒论》不得不采用“以症辨证”,从小的局部到大的局部的辨证方法,而常常将可以探知整体随机状态的脉诊置之不顾。后世医家走上“以方类证”,正是因袭仲景药疗体系不够成熟的地方。

如果说在《伤寒论》中,“以证设方”、“以症辨证”这种从局部到局部的机械论还只是一种错误倾向的话,到“以证类方”、“以脏腑为中心”的后世医家那里,这种从局部到局部的诊疗方法,就成了主流。

   仲景由于没能建立起以脉诊为中心的诊疗体系,辩证的时候不得不对局部症状的改变给以较大的关注。但是,我们从《伤寒论》的内容来看,《内经》一书所阐述的营卫循经如环无端与天通应的基本思想,对仲景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没有完全离散。是以——

人之生以气,病之生以气,脉之诊、针药之调者,亦无非诊调一气之逆,而使之顺耳。

脉理之黯昧,实由于医理之离散,脉含生理,脉含病理,如不能理解生理、病理乃一气之顺逆,则何以理脉?

道在于一(动态的整体),神转不回(顺也),回则不转(逆也), 乃失其机”。(《素问 • 脉要精微论》)又曰:“上工守神”、“上工守气”、“下工守形”。若守离散之形,瞎子摸象,评肝论胆,目中无气者,则何以言脉,又何以论治?脉理之黯昧,又岂止于脉理而己哉 !

  把握了病理系统和脉诊系统宏观因素分析,参透气一元理论,振荡中医继承了整体辩证的思路,由脉诊作为诊察气液的窗口,在病脉证治中起到很好的过渡的桥的作用。所以,脉诊可以知身体整体的信息,言四诊合参者,其实是脉诊不究竟的权宜之计。

相关文章

  • “四诊合参”?韦老说:脉诊就搞定~

    中医提“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振荡中医独尊脉诊。韦老说:《内经》有“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的记载,在《内经》一书中...

  • 真正的中医

    我们常说,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脉诊不是唯一的。这句话是对的。真正的中医看病,的确必须四诊合参,但是脉诊是四诊中最重要...

  • 学习脉诊的重要意义

    脉诊是传统中医的精粹,易学难精、易知难用。 传承“四诊合参”,决然不宜置脉诊于弃绝。用张仲景的话是“观其脉证”。医...

  • 医考难题解析四诊合参的意义-医考问答

    1、什么是四诊台参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段;合参,就是把四诊获得的诊断资料,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

  • 四诊合参

    红景天7g党参30g当归全15g川芎10g赤芍7g生地10g金银花12g甘草5g紫草9g防风5g蝉蜕3g芦根20g...

  • 四诊合参

    红景天7g党参30g当归全15g川芎10g赤芍7g生地10g金银花12g甘草5g紫草9g防风5g蝉蜕3g芦根20g...

  • 四诊合参

    中医界有两句正确的废话,太正确了!让人不能辩驳!其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其二,四诊合参。 第一句是医圣...

  • 摸过很多脉,等于摸过很多人生

    腕间听风雷,指下有乾坤。四诊合参,脉诊几乎是其中最精密幽微最难以掌握的一门。 脉学在中医里面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话...

  • 三胡堂中医故事会 第117集

    不可耽于脉诊,应该七诊合参 不纠缠三部九侯,不耽于脉诊 我说不要纠缠在这个三部九侯上,这个三部九侯,不要把所有的精...

  • 中医儿科四诊

    中医儿科四诊应用特点 历代儿科医家对于小儿诊法,既主张四诊合参,又特别复视望诊。 诚如《幼科铁镜·望形色审苗窍从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诊合参”?韦老说:脉诊就搞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sm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