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为华彩玉为肌,火气全无古气披,恰是白描吴道子,观音妙相手中持。”
这是清代好古天子乾隆帝夸奖哥窑的一首诗。在他赞美瓷器的近200首诗中,描写哥窑的就近 20 首。清代丁观鹏所绘《弘历鉴古图》中摆满古物的案台上,就摆着传世哥窑的瓶、炉、盘等器皿。自命风雅的乾隆,对哥窑瓷器自然也是倾心不已,将其视为稀世珍品。哥窑被乾隆如此珍爱,又被列为“宋五大名窑”之一,足见它在陶瓷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瓷器发展至两宋,达到一个后世不可逾越的颠峰,尤其是单色釉器型。举世公认的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其中,官窑、哥窑和汝窑,由于烧造时间短、宫廷技术保密、产量稀少而殊为难得!故在宋代,官哥汝窑每出产一件完整的器皿,就被宫廷奉为珍宝。在文献记载缺失、窑址遗弃已久的情况下,官哥汝的身份迄今仍是瓷器史和学术史上的难解之谜。历经一千年的岁月,这些保存下的贵重瓷器寥若晨星,弥足珍贵。
据历史记载宋室因女真进犯,被迫弃守北都汴京(今开封),后来连暂栖之所河南应天府(今商丘)亦相继失守,遂南下建都于浙江临安(今杭州),是为南宋。原先为北宋徽宗烧造汝瓷的华北河南已遭女真侵吞,所以无复宋室差遣。于是,南宋亟待物色新的御瓷来源,后来辗转在杭州地区选定窑口,为朝廷烧造御瓷。早期著录提到的郊坛下和修内司官窑(后者位于老虎洞),其窑址均已定位及进行发掘。至于另一类纹片瓷—哥窑瓷器,其窑址迄今仍未勘定。近年来,哥窑和官窑瓷器一直是海内外学者和藏家的研究重点。官、哥二窑均以蕴藉含蓄的釉色著称,其釉面的开片乃故意为之,器表片纹交织如网此类冰裂纹备受推崇,有可能是因为其外观状若玉绺,而玉正是天然材质中的上上之选。根据传统的说法,哥瓷出自宋代处郡章氏兄弟—章生一和章生二—经营的窑口,相传「哥窑」正是来自「哥哥」的称谓。
南宋官窑器的釉色以青釉为主,尚有淡青、灰青、青绿、米黄等色。釉色幽雅,釉层肥腴莹润、浑朴滋润、厚而晶亮,一部分呈乳浊状,带有酥油光,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玉质感很强,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差异。此外,往往多有开片,开片中有鱼文、蟹爪纹、冰裂纹,纹痕的颜色以鳝血者为上品。
小编曾行河西走廊,沿途见到绿洲中的大片大片向日葵,如诗如画;隔空相望,约莫一千年前,一个宋代的巧匠也许也是受到同样的感染和启发,从而设计制作了这个葵口盘吧!
文中南宋哥窑葵口盘乃是湖南一收藏世家李教授所珍藏,此盘口径:19cm 底径:8.5cm ,整体品相完好,釉质纯厚.蕴含宝光.犹如凝脂.呈网状开片、釉面大小纹片结合,大者深褐色,小者褐黄色,匀整清晰,匀称“金丝铁线”、铁色足端、釉层淳厚,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盘内外釉点明显,是气泡破裂所致,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此物品相完美,实属难得一见的佳品。
此南宋哥窑葵口盘近似例曾出现于多幅乾隆画像,可见乾隆皇帝对该等纹片器物确是情有独钟。著名的佚名作《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便是一例,北京故宫珍藏中此画有三个版本,其中一幅可参见苏格兰国立博物馆《The Qianlong Emperor - Treasures fromthe Forbidden City》(爱丁堡:2002)展览图录页112编号59。画中的乾隆坐于榻上,身后屏风悬其画像一幅,四周布满其举世知名的古玩奇珍,当中赫然有一件本件大同小异的纹片小盘。盘端庄秀美,体现了御赏之器的绝代风姿。
李教授告诉小编此盘对于他而言不仅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更是他家族变迁的一个历史见证。据其家族族谱记载祖上在清朝乃当时位高权重的大臣,官运亨通,家族更是掌管着湖广漕运,几世繁荣,也是盛极一时的大家族,能有幸得此哥窑葵口盘亦是蒙圣上福泽。后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尤其是特殊时期,家族亦将此物视作传家宝妥善存放,放得今日重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宋瓷要想流存至今所需经历的千难万难,哥窑保存下来的整器实在少之又少,因为宋代的产量本就极其稀少,再躲过千百年来的变乱和流离,剩下者能有几多?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更显宋哥窑的弥足珍贵。
宋瓷之美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在造物上最生动传神的反映。宋人尚意,故宋瓷简洁大方、优雅恢宏,心领意会,其神形不可方物。最主要的是,宋代的皇帝几乎都是审美情趣非凡、艺术造诣高深的文人皇帝,他们的偏好直接推动了宋瓷的飞跃,甚至有可能直接参与宫窑瓷器的设计和烧造。随历史的推进,当逐渐出现彩色瓷多色釉后,中国瓷器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宋瓷优雅之美,单色釉纯净之姿,后世始终无法企及。看多了五彩绚烂、落英缤纷的彩瓷,产生审美疲劳之后,你会发觉真正耐看、真正美妙的仍是宋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