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考试用书,但是这些东西也是挺有意思,看到有趣的点就写下来。没有逻辑。太喜欢概念了。清清楚楚。
- 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太有意思了。以后反思自己情绪的时候记得从需求上找原因。情绪-需求。锁了。
-
共鸣是指能引起别人相同或相似的情绪和情感,移情是将自己内心的感受赋予他人或者物。
-
当人遇到挫折时,会产生自我防御,自我防卫,只有三种积极形式:1.升华。2.补偿。3.改变策略再尝试。而消极的自我防卫形式10种:1.攻击:外向攻击和内向攻击。2.倒退:言听计从别人。3.固执:重复无意义动作。4.冷漠:自我放弃。5.厌世。6.文饰:合理化过错/失败。7.投射。8.反向:和内心情绪相反的情绪。9.压抑。10.抵消:岁岁平安。
-
情绪疗法:事件-解释-行为。改变中间的解释和观念。
其实一直都知事件和反应之间是隔着东西的。那如何运用这个理论。现在就造了。如果你不想要某个情绪反应。先想清楚你中间对它到底是怎样的想法和解释,然后找到你喜欢的代替。
-
意志:自觉地确立目标,据此支配调节自己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特性:目的性。调节性。排难性。
-
发动意志有四个阶段:确定动机-确定目的-确定方法-制定计划。确定自己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确定目的,找到必做的10个理由。然后选定几种方法不断尝试。最后制定计划严格优化执行,你看这不就是拿出去能卖9.9的课么。
-
挫折定义: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使得目标达不到,需求不能满足时,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感应。挫折感受包括: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多重负面情绪。挫折产生的心理原因有:1.个体过高的自我估计或志向水平,自不量力。2,两种动机想兼得。(永远不给任何情况人下标签,事实就是单纯的事情)
-
如何应对挫折:加强修养,勇于实践。应该主动自觉的将自己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磨练,向生活学习,而不是逃避社会。同时必须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知识素养,培养慎独精神,养成冷静思考的习惯,经常自我分析,反省,激励。
-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所以,教师只有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
德育对人生存,发展,享用有影响。生存:赋予行为规范,在社会生存下来。发展:个人品德,人格的促进。享用: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尊严和优越具有审美的性质。(康德所谓道德不仅是律,也是因为如此?之所以善可以称为美?)
-
道德神圣感与敬畏感是一个人德行成长的摇篮,引导人终身向善。(此道德不能是社会道德而应该是个人内心认同的道德。我说不明白,但是是自己内心的类似佛家的经典那种的道 德的敬仰)
-
艺术学科是让学生通过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审美是一种自由性境界,能摆脱感官局限和超越现实功利,给心灵充分自由 具有极大的精神愉悦性。会潜移默化的引起思想情感,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的变化。
-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这样的意思啊:生活就是不断发展,生长。生长就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本来就是儿童的生活而已,所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
杜威不认为知识本身完全是客观性的外界存在物。生活本身是一个充满了冲突、疑虑、不安、不确定的情境。个体处于这样情境,自然有待于认知来袪除不安一律等使该一情境趋向于确定与和谐。这就是个体认知,及探究之所以产生。是故,知识仅是解决疑虑问题的一种工具而已。是故,知识是不能看成绝对真理,因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的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情境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因此,知识仅能作为一种参考。
-
这记号(鸟)使瞄准这动作变得具体和有意义,同样,教育历程本身已具发展个体禀赋的圆满的意义,教育的目标只是作为导向和指引。
-
教学目标里的情感目标是分等级的: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的性格化。这个很契合我们学东西时候的情感体验,看到了--有趣了--喜欢欣赏了--纳入自身体系了--内化了
-
师爱首先是亲近感,较高层次是理解感和尊重感,最高是由衷的期待感。(我觉得这4个改不论是对学生对朋友还是对身边的人都应该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