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他只有小学文凭,却当上了西南联大的教授。他刚写小说时,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却成了当时中国最高产的作家。
沈从文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为什么这样说呢?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去世了。
当时的中国,知道他的人很少,报纸上只发表了一个简短的消息。
更关注这件事的是,瑞典文学院。
因为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已经确定要颁给沈从文。
当文学院的人打电话到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去查证,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竟然不知道沈从文是谁。
其实不怪那个人,当时的沈从文已经搁笔,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当时已经停更40年了。
解放后,沈从文不再写作,而是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文物研究。别说大使馆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即使文学圈的很多人都没有读过他的小说。
直到去世前夕,沈从文才像出土文物一样,被世人重新挖掘,他的文学价值,也被重新认识。
所以,《从文自传》用一句话介绍,就是——
一个人如何才能成就自己?
这本《从文自传》是沈从文30岁时,对家乡和青少年经历的回忆。沈从文也用这本书告诉我们——
什么东西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沈从文出身军人世家,因为他的出生地——凤凰,实际上是个大兵营。
清政府常年在凤凰驻扎军队,镇压边疆民族。所以,当地的很多人要么是军人,要么就曾经是军人,要么就是军人的后代,所以这里的民风比较彪悍好斗。
沈从文的童年时代,是在血腥中长大的。那个时候正值辛亥革命时期,到处都是动荡和屠杀。
沈从文说自己“走过的每一寸土地,脚下都是血”。
他在街上,曾看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挑着两个人头,这人头就是这孩子的父亲或叔伯这样的恐怖场面。
也为他后期的作品埋下了伏笔,沈从文的作品会刻意回避这些残忍的、恐怖的画面。他会用比如美丽的女性形象、质朴的乡民、有趣的风俗,这些东西来抵挡世界的残酷。所以沈从文的笔下都是单纯的、美丽的东西。
在这种残酷的生长环境,也让少年沈从文养成了倔强的性格。
他经常和别人打架,据说只吃过一次亏,是被一条狗咬伤了屁股。
他还经常去偷划河边的船,被船主发现后,船主上来就故意拼命摇晃,让船剧烈地颠簸。一般孩子都会被吓哭。
但沈从文总是稳坐钓鱼台,随便他晃,硬是一声不吭。
船主看他有些胆识,反而佩服他,说一句:“少爷,请上岸吧!”
这种强悍的性格,也为他后来走出湘西,凭借一支笔,打下了自己的文学江山,做好了吃苦耐劳的准备。
沈从文在自传中提到自己受到的最重要的教育,你肯定想不到,就是——
逃学。
他说:“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学习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他还将这一切喻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小书,就是他的课本,大书就是他生活的世界。
沈从文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东西,一面看,一面就明白了很多事情。
比如,他经常去看杀牛,但他每天去,都只能看到一部分,于是他就天天去,最后,杀牛的手续,牛内脏的位置,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可以一直看着铁匠是如何把一块烧得通红的铁,一锤子一锤子地敲成一把刀,一件农具;看一块黄泥巴,怎么变成一件瓷器……
后来,因为父亲参加了刺杀袁世凯的行动,结果失败了,被迫流亡他乡。
从此,沈家就开始衰落了。
沈从文小学毕业后,就去参了军。
那是一个“今天王大帅打李大帅,明天找大帅又打王大帅”军阀割据的时代。
军阀们打来打去,抢地盘,祸害老百姓。
沈从文参加的也是一支这样的军阀。他在里面从事文书工作。
然后,又看到了数不清的杀戮。
但沈从文还看到了他们的另一面:又一个军官,虽然杀人如麻,但是对沈从文挺好,一没事就给沈从文科普知识,可以说,沈从文就是在那时,决定将来要做一个读书人。
所以,在沈从文笔下,人都是很多面的,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而且他常常只说现象,不愿意说观点,让读者自己去判断。
后来,沈从文离开了军队,去北京读书。
从这个时候开始,沈从文不再甘心接受命运,而是要自主地寻找人生意义。他要离开那种残忍而愚昧的生活,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就这样,他去了北京,从此开始使用那个军官给他取的名字:沈从文。
我们为什么无法忘记沈从文?
因为沈从文是最纯粹的一位文学大师。
纯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几乎没有在自己的作品中,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而是只专注于文学本身,他只写最本质的人性和人生。
他写到的那些既和我们的情感相通,但又是我们没见识过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