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brief为指导原则的对话模式贯穿全书,结合实际经验,谈谈自己对这种模式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米歇尔给我们提供了与青春期孩子的指导原则,这种原则以brief为对话模式,就是青春期对话的五个关键点。
B ( Begin peacefully)就是心平气和的开始对话。
我又想起了那个温和坚定的词了,面对孩子,不管孩子大小,青春期孩子更甚,温和的态度是孩子接纳对话的开始。
心平气和的态度,就是委婉,不露锋芒,但是又要把话说清楚。
态度温和,孩子不排斥,那么对话就可以慢慢推进,想要解决的问题就轻松的多了。
R( Relate)和孩子共情
在沟通中,共情是个极为关键的一环,没有人愿意和张嘴带刺的人说话,青春期的孩子更甚,他们天生自带的防卫情绪,对于带刺儿极力排斥。
我想说的是,不管什么时候要和孩子站在一个立场,从孩子的经验和视角去看待孩子面对的事情,让孩子才能够觉得自己被理解被接纳,才会愿意对我们敞开心扉,这样的沟通才可以达成。
I( I )提出问题,收集信息
在对话过程中,我是提出问题的人。
青春期的孩子,以“我”的想法为中心,考虑到这一点,是达成和孩子沟通的关键。
以孩子的想法为中心,心平气和的展开,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那么在孩子看来——家长就已经是他的盟友了。
这个时候,就要通过问题来打开孩子的话匣子,从孩子的对应当中,来收集信息,确保后续的引领与支持。
E(echo)重复孩子的话
重复对方的话,是沟通中有效的技巧,面对孩子也不例外。
意思就是,对孩子所说的话表示赞同,既是对他的认可,也是在帮助孩子启发大脑,让孩子意识到,下一个阶段应该怎么样去处理。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对家长也是一种检测,确保家长能够完全明白孩子的想法,避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和扭曲。
F( Feedback)家长要跟给出反馈
这是指导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给孩子提出建议或者方向的引领。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记得,不能够把以前的孩子身上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一并提出来,这样就会扩大影响,使最后自己想要的结果难以达成。
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是长时间呢?还是简短的多次的?
当然,只要依据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模式来看,孩子擅长于对话交流,那么就可以长时间,如果孩子不擅长与对话,那么只有简短的多次了。
2.电子产品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怎样引导青少年利用好电子产品?
在这本书中,米歇尔认为家长的态度对于电子产品是反复无常的,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
有了两次疫情,上网课的经历,家长对电子产品就像洪水猛兽,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电子产品是个充满火药味的话题。
但是接触得久了,就认可了网络技术带来的积极影响。
网络可以安抚孩子的情绪,看动画片,听歌,跟着打游戏,晚上听故事,这种种电子产品,有些时候给我们省了很多的麻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
孩子之所以能够接触电子产品,其实很大程度上也都是做家长的在有意识地同意着。
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当中,家长逐渐变得不能控制,不能约束,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家长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可以说是认知不够。
那应该怎么做?我们对孩子的揪心与牵挂,如何让孩子知道?从而对孩子面对电子产品有一定的约束力?
这就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平心静气的去聊一聊,而不是强制性的去打断。
首先我们要做好自己,我们的运动时间,我们眼睛的休息时间,做家务的时间,还有面对现实生活中与朋友相处的时间。
我们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影响,也有引领,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做法是正确,我们在做什么,做的事情对我们的工作或者生活有什么样的帮助。
这样的交流,让孩子意识到,我们做出的妥协与让步,意识到他自己在面对电子产品,也应该有一个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把手机没收,把这些电子产品没收,并不是优先的做法,这样的堵并不能起到作用。
我们要疏,要让孩子意识到电子产品优点的同时,更要让孩子意识到他的缺点,孩子也能够客观性,理智性地来面对电子产品,不是一味沉浸其中。
3.读过本书以后以己为例,从实际出发谈谈你是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的?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首先就是要学会闭嘴。
对孩子的关注重心,从学习转移到情绪上。只有关注孩子内心世界,才可以达成和孩子的对话交流。
孩子在爸爸身边上学,经常忙碌得不着家,孩子每天回家来面对的就是奶奶。偏偏奶奶是那种絮絮叨叨的老人,经常在嘟噜孩子的学习,势必就造成了两人对话上的水火不容。
因为工作的关系,没办法待在孩子身边,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只能是远程的一些无关痛痒的电话,起不到实质的作用。
只能一次一次的劝阻奶奶,不要嘟噜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学习。
我当然知道孩子奶奶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但是青春期的孩子不能够直面唠叨,一旦达到愿望的反面去,就更加难以处理。
其次,要学会对孩子的言行举止放手。
特别是孩子青春期之后,对于自己的外在有了一些比较多的注重,他注重自己的发型,自己的穿着,甚至自己的颜值。
有一些自己的小秘密,不想被家人知道,如果家人要刻意去寻找这些小秘密,也就造成了孩子的反感。
朱永新教授在《让孩子创造自己》一书中,有句话说的特别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想被别人知道的空间,都有自己需要保护的秘密。
这个空间不应该轻易被别人占领,许多孩子其实没有什么秘密,他只是需要拥有自己的这样一方神秘世界而已。
青春期的孩子从幼年向青年过渡,出于一种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渴望独立,渴望父母能够相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们。
所以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有喘息的机会,还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