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华杉讲透<大学>》06

《华杉讲透<大学>》06

作者: 和弦夜光杯 | 来源:发表于2022-07-10 05:08 被阅读0次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十行采集:

    1.朱熹的解释,成了权威正统。《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2.王阳明提出了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知:知善恶。格:善的标准。拿这个善的格子去框一个事物,和那善的格子严丝合缝,就是止于至善。

    3.做事不要太出格的格,就是做事标准的格,就是格物致知的格。

    4.东汉郑玄和唐朝孔颖达有相同的解释:格:来的意思。你心善,善的东西就来;你心恶,恶就向你聚拢。你的关注,决定了你的觉知。

    5.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而不是去晓得标准答案。不要答案,要行动。

    6.诚意,就是不要自欺。谦:通慊(qiè),满足,惬意。自慊就是自足,满足自己。发自内心的条件反射,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那就是诚意了。

    7.良知是自然就知,不用刻意提醒自己。修养自己的德性,也修养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形成条件反射,就是致良知了。

    8.总有别人不知道,自己却知道的地方,所以要谨慎体察,就算自己独处之时,别人不知道,但自己也要知道为善去恶。

    9.君子在此处,要切实下功夫,发现自己是自欺,就加以禁止;发现自己是自足,就加以培植,不敢有一毫之苟且,这就是慎独功夫。

    10.对于这个“慎其独→诚于中→形于外”的逻辑和修身心法,要仔细体会,代入自己,切己体察,事上琢磨。

    11.慎独的理念,不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别人咱们管不了,只有自己管住自己。修齐治平,就是要领导者别想着管别人,关键是管住自己。

    12.严:可畏的意思。古人修慎独,最极端的,就是修“无一事不可对人言”,就是彻底没隐私,这叫“不欺之学”。

    一行精华: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而不是去晓得标准答案。不要答案,要行动。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触动,反思,改变:

    1.虽说学习不要答案,要行动。但是在格物致知这段公案上,我还是要站王阳明。

    前文说得很清楚:“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是一切的起源方法,而思想源头则在“致知”二字。这里的知,应该不是知识,而是认知,或具体可称为对善恶的认知。只有这样理解,后面的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才立得住,立得稳。在这个基础上,反过来看格物,则所含实践检验、事上修炼的真意就呼之欲出了。所以,格物致知就是知行合一,通过格物的实践来致良知。

    2.慎独的独,既是独处的独,也是独大的独,更是独立的独。因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自己就是自己的世界,所以任何事情,任何决策,都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要过得了自己内心这一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华杉讲透<大学>》0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bm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