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时间:2014/09/28
最近有很多讨论博士价值的文章,这里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读博期间的价值,一个是博士文凭给人生之后的旅途的影响。在我看来,读博士毕竟不是来修仙的,大家总体来说还是很现实的。世界上最肯读书的一部分人,选择了用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去解答一些很重要或者不那么重要的问题。这样的行为虽未必值得尊敬,不过金钱奖励倒是必须。至于,该不该养这么多人做科研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但是把人家抓进来却不想给钱,那就不应该了。
学术界走到今天,已经累积了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和商业不一样,学术圈没有IPO,没有并购,没有破产,这种希望学者们远离铜臭,专注科研的初心,在几十年后已经变味。有人靠这种体制专注学术,就一定有人利用这种体制享受生活。这种不同甚至很难说是道德高下,只不过是游戏规则范围内的不同解读而已。对教授是这样,对学生也是这样。既然教授们选择去哪里就职都要把钱算一算,那么,也就不能太为难学生。所以,我认为,在无法很好地解决学术圈体制问题的当下,提高学生待遇,同时严格控制学生数量,是提高生源质量最好的方法。而国内现在还经常能看到花什么钱都可以就是不能给学生的现象,实在让人费解。这样对学生抠门的态度,这么多年来真是不知道寒了多少优秀学生的心,到头来不是工作,就是出国,也不知道谁是赢家。
不过,近二十年来,全球博士生待遇都没什么长进,算起来就是个温饱线上下的水平。在香港,一般研究生的工资也不比出去洗个碗扫个地来得强。诚然可以说研究生们读书有钱赚还有什么不满?或者说他们未来前途无量。但是如果前途不那么光明,而现实也很骨感的话,那么压榨年轻研究者的体力脑力财力的方式,只会让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做着实验,想着生活,到头来实在是多方皆输。
话又说回来,对于博士生自身而言,如何给自己找到合适的定位,则是需要深思的问题。我一直建议我的后辈们,在开始博士道路的初期,就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将来的职业走向,并为之着手准备。走学术的做学术的准备,不走学术的,更需要多看多想多尝试,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