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作者: 尘一粒W | 来源:发表于2018-07-25 23:42 被阅读0次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1】

文/尘一粒

已经记不清楚多久没有走出村小到外面呼吸空气了,对2018马云乡村教师培训活动充满了期待,希望遇见一次不一样的培训。

1

24号全天报道,23号K8563花了一夜的时间把我从阜阳“咣当”到了杭州。早晨5:09到站下车,等了一会来接站的白师傅,又从杭州东辗转到了杭州站,与湖北的彭老师、姜老师和张老师汇合,我们再一同去杭师大。去学校的路上,我们路过西湖边,远远的就看到了断桥和苏堤。姜老师一路上不停地拍照,跟师傅聊起退休以后在景区做名清洁工也不错。张老师则一遍一遍地问师傅“这荷花是不是刚培植的,我之前来西湖怎么没有看到呢?”一路上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报道处的工作人员还没有出现在大厅里,还好一位16级的学姐带着我们先到了接待中心,先安顿了住宿才报的道。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我与彭老师同住403,姜老师与张老师是我们的邻居在402。进了房间,彭老师斜倒在床“昨天晚上火车,我下面是两个美国的小朋友,一会英语一会汉语,叽里呱啦地吵得我没睡好觉。”我也躺在床上继续写昨夜未完成的《尘世》。写着写着手里砸在了脸上,睁开眼睛已经十一点多。去食堂吃过午饭,彭老师邀我一起出去转转,我想想还是待在房间里做自己手头的事吧,毕竟自己难得有这么宝贵的闲时光,还是要好好充分利用。我在房间里继续《尘世》,读《古老的回声》,迫近六点去吃的晚饭。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吃过饭,在报道处的大厅里外站满了老师们,原来是一起去参观“马云公益基金会”的办公楼。从杭师大徒步半个小时左右即可到达,而且途经“梦想小镇”,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我也混在人群中,跟着大家一起前往。一路上,无论是在梦想小镇还是在基金会办公楼,老师们纷纷举起手机,我跟旁边的老师说“你们现在负责拍照,我回去负责在朋友圈盗图。”我着实没拍一张照片,在四川李老师那里盗了不少精美的图片。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晚上回来,彭老师也从西湖边回来。洗漱完毕,我们俩一直聊到了下一点。谈到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工作(他是校长)、人际关系、特色课程、网络学习与实践、彩虹花项目……我也翻开自己的日志,把之前整理的部分晨诵内容给他看。我们基本一致认为,一间教室的质量最终还是取决于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无论如今的互联网多么先进,毕竟我们无法消除屏幕带来的隔离感。

越聊我们话越多,最后不得不终止话题,进入梦乡。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2

上午8:00便坐在恕园3号楼—107室,静候半个小时后的开幕式,随后是集体照。然后是2015届的三位老师分享个人的成长故事。无论是丁老师还是张老师或者是陈老师,都是比较熟悉的。前两位老师在年初的颁奖典礼上已经见过,丁老师发了喜糖,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枫桥夜泊》。至于陈老师,则是前不久在李镇西老师的茶馆里看到的,随后还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唯一不可思议的是,陈老师竟然已经上班十年了!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关于三位老师的分享,丁老师“最怕夜晚的寂静”应该是每一位留校住宿的特岗教师都曾过去的感受。听丁老师的分享,我在笔记上写下了“真实”这两个字。丁老师就是一个真实的人说着真实的话做着实在的事。作为特岗教师,与他有着同往的经历,在一个个夜晚捶胸顿足叩问自己,经历了身份认同到观念的改变进而改变自己的行动。我想我应该找到那个说“每个人在本质上都过着相同的日子,只是心态不同罢了。”这句话的人,是这句话让我拨云见日,获得了雨露。丁老师曾陪学生走回家的路,我也曾开展每日送一生的活动。在丁老师的身上,我看到村小老师的影子。甘肃的张老师,则是一封信为自己的人生打开了崭新的一页。看到王崧舟老师的文章,内心澎湃不已,拿起笔把自己内心的话语尽情挥洒,并不抱希望的一封信,却在一月之后收到了王崧舟老师的回信,并邀请到杭州去听王老师的课,继而加入了王老师的名师工作室。在张老师的话语中,一位又一位语文教育界的大咖脱口而出,可见张老师对各位老师或其书籍的熟悉程度。更令我难忘的是张老师骨子里透出的韧劲“一个猛子扎进去,就干!”一句“很少有人能无私的支持你,但没有人阻拦你就是最大的支持!”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最后分享的陈老师,2008年入职时还尚未年满十八岁,从她的言辞中我能真切的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对她的影响之大、之深,毕竟她现在是李老师博士工作站的一员。我也深受李镇西老师之“害”,还在读师范时就读李老师的书,上班读的第一本书就是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2016年三八妇女节我给学校新来的女同事送了一本李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我也曾在网络上跟着李老师学过班级的民主管理。正如陈老师所说,“李镇西老师提倡教师专业发现的四个“不停地””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反思,实际上很多老师都是如此践行的。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下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听了我们小组六位老师的分享,也聆听了其他小组老师们的分享,正如老师的授课主题一样《育人  遇己》。我就是那个被老师们教育的那个人,我就是那个在倾听中看清自己的那个人。在最后一位老师分享时,青海的李老师,抑制不住情绪潸然落泪,我们授课的唐教授在接过话筒时递上的纸巾,我深深地被唐老师的这一举动所感动。我深信,在育人的道路上我们同样也会遇见一个更美的自己!

3

近来一直在跟着团队的老师们读《儿童心理学》这本书,明天上午的专题讲座《倾听儿童、发现儿童》甚是期待。

2018年7月25日  23:29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注】图片皆盗自朋友圈,若有侵权请告知。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2】

文/尘一粒

今天一天基本上都泡在心理学的世界里。上午是浙江大学徐琴美教授的《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下午是日慈基金会李娟老师的《积极心理学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唯独晚上刚刚结束的马迎春老师的《图表,怎么用?——图表式作文构思法初探》是小语的专业课。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徐老师的课就老师们课间的交流和朋友圈的反馈来看,要么是颠覆了不少老师的育人观点,要么是觉得后半部分太理论化听不懂。我倒觉得这些教育的观点早已融进了自己的血液中,践行在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中。这主意得益于自己这几年以来一直跟着团队读一些根本性的书籍,尽管自己是个差生,但久入芝兰多少被染上了一丁点儿。徐老师谈到她对儿童教育所持有的“三观”,发展观、系统观和科学观,观观都是儿童的代言人!徐老师课堂上金句频出“是今天重要还是十年后重要?”“是逼着孩子把一个字写了重要还是把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丢了重要?”“最没有用的教育就是发脾气,因为我们已经穷途末路没有办法了。第二差的教育方式就是讲大道理,你干脆用复读机罢了!”“我们的学校,是给人希望的地方,也是令人绝望的地方。我们的老师,可能成就了一个人,也可能伤害了一个人。我们老师不需要多么多么的伟大,我们能够做到尽量不伤害孩子,这就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徐老师有太多金句我都来不及记下,幸好有支录音笔将这一切还原如初!两三个小时的讲座,我始终铭记徐老师的重托“要把【努力是有用的】这样的信念种植进学生的生命里。”在曾经的日子里,我们已经如此的践行,不断地向下扎根,要养一条“鱼”游到自己的纸上来。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下午的日慈基金会的积极心理学,主要是一种互动和体验。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体验、交流分享。使得我们四十几个人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自己的性格优势在哪里,同时要从自己已有的能力出发,而不是仅仅、紧紧地抓住缺点。毕竟我们并不确定减少负面因素就意味着正面因素的增加。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正是这三个半小时的学习,让我想起自己与教室里的孩子们相处时的狭隘,总是盯着个别孩子们缺点,自己为什么不换一个视角呢?发现孩子身上的光点,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备优秀的品质,只是该品质显现的时间和条件还尚未达到,这就更需要我们耐心的守望了。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晚上7点到9点08,128分钟的图表式作文构思法的分享,我只能说这是为学生学习习作提供了一种可能。至于其操作性、实效性、价值性,我不能妄下断言。毕竟才两个小时的接触,布鲁姆的理论与马老师的实践,这之间存不存在距离我并不是很清楚,尽管他们都有“支架”这两个字眼!这是我对图表式作文构思法的一点疑惑。当然,很是佩服马老师她本人,才上班9年就能潜下心来做教育研究,今晚的分享都是她这最近五年来积累的结果、研究的结晶。只是我们在做教育研究的时候,我们时刻都不能忘了徐老师上午讲座中强调的那句话“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学生,而不是你所教的学科。你只是通过学习这一学科,帮助他活得更好!”

教育,要让人活得更好。

2018年7月26日  23:13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3】

文/尘一粒

一天听了四场讲座,这是入职以来培训强度最大的一次了。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1.专业的人就要做专业的事

“专业的人就要做专业的事”这是杭州凤凰小学校长廖华良在讲座中一滑而过的话,估计很多人根本就没听到。廖校长在二十八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教师到教研员到校长,他幽默地说“什么校长啦、主任啦,说不定哪天局长不高兴就把我撤掉了,但教师他是撤不掉的!”所以在他的职业履历中教师永远是他生命的底色。这是对教师的敬畏、对教室的敬畏、对专业的敬畏!廖老师分享他多年来做教研取得的成果,分享他个人专业阅读的历程,分享他个人专业成长的实践。“用批判的眼光看教材”这是他的主张,发现教材中存在的差异和问题,带领学生的老师们自编教材。“我们以前都是拿着别人编的书在教,如今我们用自己编的书去教,你想想老师们多自豪。而且,有很多所学校下学期也开始使用我们所编的教材!”这就是专业人做专业的事!“我做给你看,你做给我看。”这是廖老师(校长)工作的作风,为了开发、研究课程,他亲自拿自己“开刀”,自己率先垂范,然后研讨改进,再展示给老师们。这就是专业人士的底气,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廖老师一句“学生的差异就是解决教学问题的资源。”,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儿矛盾,“差异”明白着是“问题”怎么就成了“资源”呢?静思一想再结合案例,着实差异就是资源,关键在于我们的智慧和理念。这就是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

诞生某一主张便意味着某一方面的缺失,试问有多少专业人士在做着非专业的事?又有多少非专业人士做着专业的事?当专业人士未能做专业的事,当非专业人士做了专业的事,不越来越畸形就阿弥陀佛喽!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2.绘本怎样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

《绘本怎样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这是杭州市文一街小学教育集团教科室主任苏峰给我们授课的主题。整场讲座都是围绕着苏老师发表的一篇文章展开的,主要讲的是“读绘本有什么好处”,苏老师给我们列举了10大好处,呈现了与该好处相关的绘本书目,偶尔也拿出一两个讲给我们听。说实话,就讲座的内容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唯一触动我的是“我读了大概2000多本绘本吧!”苏老师这样说。也就是说,苏老师如果没有这么多绘本阅读的底色的话,是无法产出这篇文章,乃至今天这场讲座的。大家不知道他知道,大家陌生他熟悉,仅此而已。但就“仅此而已”却可以“秒杀”无数人,毕竟知道和不知道之间,熟悉和陌生之间隔着一堵2000册绘本的墙,以至于“墙外行人墙里笑”。好吧!其实我想说的是,我四年前就接触到绘本,并给孩子们讲绘本,但只是冰山一角且缺乏整理和反思,一直只是“大面积”的尝试,却没有寻找“一个点”站立。我也曾提醒过自己要把时间“浪费在无用功上”,可是我并没有如此的浪费,看似一直做着“有用功”而实际上浪费了岁岁年年。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3.我们一直在训练

来自富阳区场口镇中心小学的三位老师在分享《小跳绳大舞台》的特色课程时,三位教练挂在嘴边的一直都是“我们一直在训练,周末、寒暑假、节假日这些都不用说了。”村小的一根绳走上世界大舞台,这估计连场口小学的师生、富阳区的行政机关、杭州市的人民都不敢想象的,然而仅仅三五年的时间却确定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在我们的头脑中,跳绳怎么也不可能会与“科研”这两个字产生关系,然而场口小学的老师们已经走在了这条道路上。学生的跳绳开始只是一个活动,如今要建设专门的跳绳场馆;昔日只是个学生第二课堂,如今要引领全民健身。用三位老师的话说“我们之前都是往上去(国际比赛)现在我们要往下走(全民健身)。”“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跳绳的事业中来,让跳绳惠及更多的人。为了我们的心脏,值得一跳!

我去年冬天也和学生一起跳过绳,我们只是跳个绳,真的只是跳个绳。不像场口,跳出了科研、跳出了世界冠军、跳出了全民健身,我们只跳出了笑声……其实我想说,无论做任何事,用心点就点开了不一样的世界。

给自己找个点,开启一直训练的节奏,让自己更像个专业人士。

2018年7月28日  06:56

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在杭师大的日子【系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fv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