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近,一部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该剧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故事围绕一家国有老厂的股权争夺展开。
这部剧不仅受到主流媒体的好评,也赢得很多年轻人的追捧,也包括我,一口气追看十几集。
总结有那么几个看点:一是这部剧由最高检影视中心组织创作尺度大,剧情涉及副国级官员;二是剧中对中国官场政治生态的“神还原”,各种细节比较真实;三是戏中几十位老戏骨飙戏,即便演技可以秒杀小鲜肉明星的陆毅,放在戏中也能明显感觉与其他老演员的差距。
剧里开头,侯勇饰演的小官巨贪,在面对检察官的追捕,确凿的证据面前,也会害怕腿会发软。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为官的时候,却唯独没有把人民放在心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65680/042a4d3b92df098e.jpg)
剧中公安厅厅长祁同伟,无视党纪国法,口出“中国这几千年历史,就是由英雄创造的”,无视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马克思的棺材板都压不住了。
如果不把人民放在心里,不敬畏党纪国法,做再大官,也会被人民所唾弃。
②
昨天,一位朋友写了篇文章《学生干部,你真以为你是当官的?》,谈到他遇到一位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语气生硬,一口官腔,最后不欢而散。我在文章下面评论“学生会。”。
为什么那么笃定?因为我也遇见过,还就是学生会的学生干部。这并非孤例,这快形成了对学生会的刻板印象。
他们的沟通能力、情商,只存在于对老师、主席团、部长。面对其他同学,颇有点趾高气扬、颐指气使。
朋友吐槽,学生干部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你该放下姿态,和平常人一样,谦虚做人,低调做事。
我倒觉得,学生干部有时候没把自己身份太当回事,以至于别人对你个人的误解,当成是对学生干部的误解。
作为学生干部,更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觉得自己比其他同学更有什么特权不把自己当成一般学生,也不能把自己当做一般同学说话随意语气生硬不讲政治。
这样说,好像做学生干部还真是挺委屈的。既要受老师责骂,又要受同学误解。当然,这样想的话,在你得到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时,会觉得心安理得。
有人觉得学生干部是浪费时间,狐假虎威,装腔作势。有人觉得学生干部是锻炼自己,能团队协作,办事能力强。这些都是学生干部存在的,只是在于你朝哪方面想。
③
你说做学生干部像做官,学生干部,是官吗?如果按照公务员来定义官,还算不上。
但在组织管理学上,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理论,学生组织还真就符合官僚组织的特征。那么从这个角度上看,学生干部还真就是个“官”。
难道人家进入学生会就是为了去当官吗?未必就是想去当官,而是这个组织中这个角色本身就具备有官僚的特征,这与进入组织的目的无关。
当官员远离群众,人民就会对远离群众的官员警惕,如果违反党纪国法,那么以人民的名义就会被逮捕。学生干部远离同学,那么同学对学生干部怎么看呢?
最近有一则报道《学生会主席与他的百万元骗局》讲述了一位同学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骗取同学信任用他们的身份证等信息从网贷上百万资金,最终东窗事发,锒铛入狱。
为何得以轻易骗取同学信任?学生会主席。
尽管没有和官员那样的权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干部确实是与一般同学的“不同”之处,这样的“不同”是来自老师与同学们的信任。
官员掌握权力但也要心有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敬畏党纪国法。做学生干部也是一样,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要遵守校规校纪。
如果官员心里没有想着人民,为人民做事,那么做再大的官,也会被人民唾弃。
如果学生干部心里没有想着同学,没为学生做事,那么被同学唾弃,也不是难以理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