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影评
电影plus | 奥斯卡外语片最大秘密在这!内地这次又要凉?

电影plus | 奥斯卡外语片最大秘密在这!内地这次又要凉?

作者: 中影指数 | 来源:发表于2018-10-11 14:38 被阅读0次

中影指数:中国内地申奥片终于公布了!不是国师的水墨风视觉大片《影》。也不是中国式民生佳作《我不是药神》。而是姜文《邪不压正》!

今天,被这张海报刷屏了。

没错,中国内地申奥片终于公布了!

不是国师的水墨风视觉大片《影》。

也不是中国式民生佳作《我不是药神》。

而是姜文《邪不压正》!

相比最近十年内地申奥的“自我幻想”(如2008《筑梦2008》、2017《战狼2》)和“自我放弃”(如2015《滚蛋吧!肿瘤君》、2014《夜莺》)思维,这次选择姜文,其实可以看出内地在申奥上的“苦心求变”:

希望自“幻想”与“放弃”这两种思维中挣脱,而真正参与到这项举世瞩目的电影艺术评选中来。

《邪不压正》既不“幻想”,也不“放弃”,甚至不再重于借此向好莱坞输出“中国式价值”。

毕竟,唯有获奖,才算真正成功的价值输出。

这部电影导演风格异常突出,节奏剪辑凌厉带风,更含有一点这一题材不应规避的“血腥与情色”韵味,显然,选片者从电影的表面,捕捉到了它在申奥这件事上的艺术可行性。

他们似乎不再沉浸于对奥斯卡外语片的“粗暴情绪”,而是逐渐清醒地在分析获奖可能性。

这是一种好现象。

那么,《邪不压正》的赢面大吗?

电影是艺术,但申报奥斯卡外语片,其实类似“将商品投放到市场”,讲究的,是一个“精准投放”。

客户的需求是什么?

摸透了,这一奖项有“买单”的可能,没摸透,当然就会拒绝。

《邪不压正》能对应奥斯卡外语片的需求吗?

这就要看看奥斯卡外语片到底在评选什么。

奥斯卡奖项中,从电影艺术层面而言,外语片比最佳影片更理性。

最佳影片的选择,往往是一次在保证艺术价值前提下的,强烈的美国主流价值观输出,诸如“新闻自由”(《聚焦》)、“种族人权”(《为奴十二年》)、“世界警察意识”(《撞车》)。

它不太注重电影本身的调性。

所以在最佳影片里,既有热闹喧嚣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有冷静瘆人如《老无所依》。

《老无所依》剧照

外语片则不同。

外语片由全球各国选送,学院本来就很难控制这一奖项的价值取向,所以,在外语片门类,反而能够在逃脱“美式价值”束缚的基础上,成为相对“纯净”的电影艺术竞赛。

它比最佳影片更能靶中这一艺术的核心。

核心是什么?

是“人”。

表面上,奥斯卡外语片选的是电影,其实选的是“人”。

这里的“人”,不指编剧、导演、演员,或其他创(工)作人员,而是电影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

电影注重情节、表演、光影艺术……这些都是难的地方,但最难的,当属“造人”,比如经典外语片《美丽人生》,正是因为它造就了电影中一种温暖、智慧、独特的“父亲形象”,才最终深入人心。

《美丽人生》剧照

回顾那些优秀的外语片获奖作品,会发现,它们几乎无一不是“造人”的高手。

去年的最佳外语片,智利LGBTQ电影《普通女人》,片名就点题,虽然整部影片剧本工整刻意,但电影主角玛莲娜的人物形象极具渗透性——

恶毒的生活环境如命运狂风,她却满身散发出一种坚韧无比的“抗风性”,这种“抗风性”,是演员变性人身份与主角变性人身份双重叠合的结果,玛莲娜富有辨识度并具有正面启发性的人物形象,因此渗透于银幕内外,令人结实感受到“人物”那纤绳般的力量。

《普通女人》中的抗风场景

2009最佳外语片,日本殡葬题材作品《入殓师》,同在片名点“人”,本木雅弘饰演的小林大悟在初抚亡者之后,回到家贪婪触摸妻子充满温度的活人肉身,只这一场戏,就入木三分刻画出了日本入殓师的独特悲情形象。

2016匈牙利导演拉斯洛·奈迈斯处女长片《索尔之子》,虽意在近景特写纳粹屠杀,以逼迫出屠杀那令人呕吐的超真临场感,但犹太人索尔深邃而破碎的眼神,依然在人物的维度完成了清晰的刻画。

《索尔之子》中索尔的眼神

李安《卧虎藏龙》中的“人”,完成于玉娇龙的纵身一跃中,而王家卫《一代宗师》获得外语片提名,自然不是外语片对章子怡的选择,而是它对宫二的选择。

而像德国《窃听风暴》这种顶级杰作,人物形象更是完全与电影的方方面面彻底水乳交融却又格外突出,它的每一丝光影,都在精准而自由地雕刻一个电影史上难得一见的深情人物——特工魏斯曼。

他的深情超越时代、国家、阶级,而融合于“人”这一概念本身。

《窃听风暴》剧照

由此再看《邪不压正》中的“人”,是如此干瘪、机械,主角始终如同木偶被一众配角肆意操纵,甚至唯一能自我驱动的“复仇心理”,也在这些操纵中变得轻如鸿毛,再无丝毫力量。

所以,李逍遥根本无法对抗玛莲娜、小林大悟、索尔、玉娇龙、魏斯曼这些曾牢牢扣住奥斯卡外语片奖的电影人物,他的外形过于肉欲、浮夸,而灵魂又缺乏必要深度。

相比之下,《我不是药神》的人物反而更具辨识度,虽然徐峥饰演的程勇依然很“中国特色”,他也未陷入真正堪称困境的人性谜局,但至少,他处于一个始终凝练简洁并高度服务于人物的剧作中。

徐峥凭《我不是药神》提名金马最佳男主角

那若选送《我不是药神》,稳吗?

也不稳。

因为奥斯卡外语片“选人”还有一个标准:

沉。

什么是“沉”?

就是冷静、克制、深沉。

这是对光影镜头与人物形象本身的双重要求。

《我不是药神》显然不是沉的,而是热闹的、喧嚣的,将它和题材类似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对比,就能明显感觉到影像风格的“热”与“冷”。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剧照

因为,在一种“沉”的艺术处理中,更容易保持思想的清醒。

自然,《邪不压正》就更不是一部“沉”的电影。

获奖的最佳外语片无论题材,爱情、谋杀、政治、战争……,会发现,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采用冷色调,并奉行一种安静的叙事原则,将所有人物情绪压制在“平凡与流逝”中,试图甚至成功影刻出生活、命运的真理。

比如2013迈克尔·哈内克的《爱》(《Amour》),一个“惨烈”的爱情故事,就这样被描叙于日常的寂静与空白之中,片名却是一个如此永恒的激情之词。

《爱》剧照

所以,奥斯卡外语片最终希望找到的,或许就是:

“深沉的人”。

抱着这样一种判断,可以稍微审视一下今次这个所谓的“奥斯卡外语片超级大年”——

全球各国(地区)似乎都使尽浑身解数,选送了今年最优质的电影。

但有多少具备“深沉之人”的艺术品格呢?

最为中国观众熟悉的,可能是以下几部。

日本选送2018戛纳金棕榈获奖电影、是枝裕和《小偷家族》,这部电影在“沉”上的确相当出色,这缘于是枝裕和一贯的克制风格,然而,对于奥斯卡外语片,它在“人物”上或许偏离了轨道。

《小偷家族》更适合被称为“群戏电影”,在众多主演中,安藤樱所饰演的信代,凭借一场令人无法忽视的哭戏,以及一次对母女关系的全新解读,拥有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但这一形象的力量,也可能因群戏本身的动人而有所消弭。

《小偷家族》剧照

韩国选送的《燃烧》,其中的情欲符号(首尔南山塔)、神秘剧情(猫、消失的女人)、大胆影像(刘亚仁身体细节)等,都证明它在艺术上颇具野心,然而就“人物形象”而言,它远不如李沧东之前的作品《诗》,如果细思,《燃烧》其实是一部相对扁平的作品,李沧东并未真正构建出凹凸有致的立体文本。

《燃烧》中的刘亚仁“骚”气满满

中国台湾《大佛普拉斯》,它刻画了人性,却没有刻画人。

人并不等于人性。

人性是一种情境,而人则是一种形象,情境的暗潮汹涌可以勾勒社会龃龉,却无法真正雕塑一个立体形象。

你可以说肚财生活困苦,却在太空舱里藏满娃娃,这种强烈的情境对比,只能描画肚财的表面,这距离他的灵魂还很遥远。

而影片真正塑造成功的形象,是那尊佛。

《大佛普拉斯》中的佛像

当佛中藏尸被信众感知,佛的“表面庄严、内里脏乱”其实是对信众的高度提炼,影片此时以一道意味深长的白光,定格住了这一永恒形象。

香港选送《红海行动》,这部“血腥翻版《战狼2》”,其实也是一出热闹无比的群像戏,而且它的群像本身就是模糊的。

意大利没有选择《幸福的拉扎罗》,而选择《犬舍惊魂》,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

拉扎罗这一人物明显更具有艺术与命运魅力。

拉扎罗被誉为“天使般的电影人物”

反而,我比较欣赏泰国的选送片《告别茉莉》

相比去年大量同性影片参选并入围,《告别茉莉》是今年极少的同性题材作品。

但它却运用阿彼察邦《热带疾病》式的叙事风格与影像意蕴,将情感与宗教、生死进行神秘融合。

片中对自然与肉体的呈现都克制而直观,主角清的形象,都被刻画在了他在爱人离世之后的苦修中。

《告别茉莉》中的清

比利时《女孩》、土耳其《野梨树》、黎巴嫩《迦百农》、墨西哥《罗马》等送选佳片,其实都或多或少与奥斯卡外语片的审美有所贴合,但最终会是哪一部获奖,或许真的是对“人”的选择。

而《邪不压正》无人,无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电影plus | 奥斯卡外语片最大秘密在这!内地这次又要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jb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