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以前,我开始阅读《瓦尔登湖》,作者梭罗毕业于哈佛,却选择出世的生活,独居于瓦尔登湖边的树林中两年之久,给我们呈现了那份隐士的智慧、对孤独与生活的思考、对大自然的热爱……。
也许是这种极简生活太不适合我,又或许是我的悟性太差,不厚的一本书,看看停停,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看完后,又没找到多少感觉,只好再翻一遍。
书中说,人是可以很舒服的享受生活的,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劳动,人之所以付出太多的劳动,是因为要享受超乎自然之外的东西。譬如说,种点甜瓜或南瓜就可以代替糖,就无需拿更多的付出来换取了;也可以不吃肉、不吃黄油等等……,而营养的摄取可以从坚果等中获得。
看完一个星期后,我还在想这本书,作者受过良好的教育,他知道植物生长与土壤的知识,他知道如何用所学知识让自己活得更好,哪怕是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因为在乡野的生活对他只是玩票,回归到原来的轨道,他依然可以无压力的生活,起码在物质上是这样。其后作者的生活也的确如此,我说净土那么好,你咋又要回去呢?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往往都是“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况且,现在能真正“隐”下来的人也是微乎其微,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由不得自己,因为终究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是为自己而活。
作为平凡的我们,估计都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好不容易来到人间,尔后又去过与世隔绝的生活,你说算不算空走一趟毫无所获呢?我曾经读过一位母亲给儿子的一段话,她说:孩子呀,我把你带到人间,不是要你传宗接代,也不是要你光宗耀祖,而是希望你能够享受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比如与喜欢的人结婚生子,享受做父母的乐趣。
仔细想想,作者可能想传达的是让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了更重要的一块,那就是人更应该重视精神上的富足,如果能让自己身心都自由那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我觉得,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才能体会到,只要自己愿意,对着阳光发呆,在公园小坐,闭上眼睛听听音乐,或是在操场上放肆的流一身汗……,是不是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放纵”,算不算心灵净土的独善其身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