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朋友,已经40多岁了还没有进入婚姻,一看就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后来她也说到之前自己经历过一次很重的情感创伤,然后发现其实不要婚姻反而更自由,而且自己能完全满足自我,所以觉得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必须品。她没有聊起她的情感,但是从对话中能感受到她的那份笃定。
其实无论是我们在情感中还是在其他的领域,比如说金钱、工作等,当体验到一次又一次失望之后,我们就会进入到一个状态——隔离性收缩预期。
失望源自我们有标准和期待,当对方或现实的结果没有达到那个期待时,自然就会失望。
期待一直没有被满足,在一次又一次失望和挫败感的积累之下,就会产生巨大的失望感,乃至绝望,到最后甚至会产生对爱本身的巨大幻灭感。
放眼望去,看到自己的世界在繁花似锦的外表下是一片荒芜,所有值得依靠、相信的东西都没有了。原本渴望对方能陪自己说说话,读懂自己的疲惫,结果得到的却是敷衍、不耐烦、隔离,或者把自己当作一个出了问题的物件一样,拿出一堆工具(道理)修理一通,又或者给出些苍白的安慰。
每次试图期待对方给出的反应无果,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会让人感到无比挫败。这时,知道自己的期待会导致受伤,于是为了避免受挫,就必须放下期待。
但是,没有路径通过成长来自我满足,或者疗愈心中的空洞来真正放下那份期待时,我们便通过强行切断自己的期待来避免失望感。
这种方式很常用,它可以用在很多关系上。
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成熟了,对一些事情看起来变得更平静,变得更加没有情绪的起伏了。而我们是真的平静了吗?是真的成熟了吗?
不见得,因为平静和麻木是非常相似的。
平静是情感依然涌动,依然有足够的敏感度,而且让自己和他人很有联结,也能正视和尊重自己的需要,通过自我的修炼做到对内滋养,对外能有效地表达和沟通。前者能转化自己的期待而自我满足,后者能用有效的沟通方式邀请对方满足我们的期待。
而麻木则不一样,麻木是期待还在,受伤的感觉还在,但是因为它太痛了,我们太不喜欢了。麻木是在心中不断拉远和对方的距离来让自己把原本在亲密关系中的期待收回。所以,最后期待是没有了,但亲密也没有了。这种放下期待的方式是以疏远关系为代价的。
此时,疏远的不仅是一个人,而且也疏远了对生命的热情和信心。
之所以觉得进入一段关系很麻烦,无非就是我们既要满足别人,又要对自己妥协,要自我成长,也要关注别人,还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出支持。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任何事情,在当我们觉得麻烦的时候,并不是事情本身麻烦,而是我们做那件事情的时候觉得费力,所以才会觉得麻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