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勇气和大家分享《时间记录法》,源于战友504斜杠姑娘评论我文章一句话的鼓励,也因为我已经践行这个习惯近6个月了,并且喜欢记录时间的过程——“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乐趣”:记录时间花费,发现问题和见证正反馈,促进自己进一步改善做事方式,以此往复。
接下来会和007同学分享自己近半年的“时间记录法”的运用经验,主要是一想清楚说出如何轻松上手,二是想提一下自己也正打算用的李笑来老师和《奇特的一生》作者用的时间记录+统计(或者说复盘)。
第一部分、是什么
首先说明记录时间有两个基本方法(为什么说是“基本时间记录法”,看下文末《奇特的一生》作者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就知道了):
方法一是记录下来几点到几点,做了什么。包括纯工作时间+休息时间。
方法二是记录下来每件事,花了多少时间。只包括纯工作时间,即刨除工作中的任何间歇。
如果希望自己先能更准确地感受、预估所有时间的花费,培养时间观念,就选第一种;如果自己每天专注做事时间本来就多(至少纯时间3小时以上),或者方法一已经用熟练了想进阶,就选第二种。
方法一:
方法二:
第二部分、为什么
然后说一下为什么要记录时间,动力是什么?
1李笑来第二季的第一条建议。
“这是我20岁的时候,养成的一个习惯,把自己经历的事件记下来,真正弄清楚自己把时间花在了哪里。
…第二季我会带着你一起,把实现理论和概念,转化为行动。
第一步,我希望你能跟我一样,从记录自己时间的开销开始。第二季的专栏里,我还会每周提醒你记录,一起复盘自己的时间账本…”
既然记录时间是未来一年战友们必将一起做的事,怎么能say no呢?
2战友们的体会
作者:7班陌乐453章昌峰
对于缺乏自我效能的人来说,最需要的就是自信,一种我能行的感觉比其他的东西都重要。而想要获得这种自信,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记录,记录自己的成就,可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需要很大。
长期这样做下去,我们就会积累一种能量,对自己以前不敢尝试的事情,我们更敢于去尝试,更加的对自己肯定。一个人对自己的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会从这种积极的态度中,建立一种吸引力。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自信,走上正循环。
这是我们发布的第三十一篇成长记录。作者是邓鹏。
第一,每天记录时间开销
从2017年2月8日新年上班开始,直到今天(5个月),我保持着工作日的“时间过程日志”:记录自己的时间、事件、过程、感想、反思等。至今已经积累了5本笔记本,它的价值在于,我可以完整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因为随时可以回顾自己之前的想法和做事方式,发现之前是多么的low!
用这个方法发现并提升了自己身上很多的问题,包括情绪管理、学习焦虑、元认知、以及思维偏见等。
我一直用的是第一种,感觉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它直接告诉我,现在自己的状态如何?效率很高,还是效率很低。否则对于缺乏专注度和元认知能力的我来说,会一直浑浑噩噩的生活学习着,不知道自己到底干了什么,是否用了正确的方法?
第二,时间记录更好地改正时间分配结构。如,看电视剧放在午饭后,锻炼放在晚饭前等。
第三,反应了成长过程,也就是可以一步一步看到自己的每一点点的微小进步,如果不记录的话,真的是感受不明显的。它能够激励我做得更好。每次看到,做了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时,就会有要做得更多,做得更好的动力。
最后,还能够看到自己的周期反应,就是有的时候状态好,有的时候状态不好,这让我能够更加平和地面对低潮期,心态不会崩掉。
三位战友通过记录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相信自己。
3它能带来的拓展思考——例如小事流程化
小事流程化,简单说,给生活琐事定一个流程,然后迅速习惯它。
万维钢老师在《高手的仪式感和不确定性》中提到:有人考察了50个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流程各有不同,但是共同点是都有自己的流程。我们知道康德每天总是在同一个时间从家里去大学,以至于路上的围观群众都能拿他对表。
其实就连不怎么伟大的人物,比如说恐怖小说作家史蒂芬·金,也都特别讲流程。金说他的办公室里每一件东西都是千锤百炼固定下来的结果,绝对不能乱动。只有这样完全固定的环境,才能确保他每天一坐在那里就立即进入写作状态,而不会分心。
又如扎克伯格总是套头衫,里面是固定的 T 恤衫。当然他不是不换衣服,他的做法是买很多件一样的,每天换着穿 ——
他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定制”。做决定要消耗意志力,那我就把决定都留给关键的事情,小事全都走流程。
记录时间就像早起一样,会引发很多意外的惊喜。
第三部分——怎么做
第一阶段——轻轻快快
轻松愉快的心态,是第一阶段的秘诀,这样你会更快地进入状态。
大家先要选适合自己的那一种记录时间的方式。然后热爱自己的方式,“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乐趣”——发现不完美的自己、慢慢接受自己、欣喜自己的进步…进入一个积极循环。
经验:刚开始大多会因为各种原因经常断掉,再记录起来时也会有些沮丧,字迹丑点没关系,继续做就好了。给自己找个伴是不错的选择,我的伴就是一个不同专业的同学,相互没有竞争,一直鼓励陪伴的几率更大。
第二阶段——轻车熟路
熟练自然的状态,是第二阶段的感受,它会提醒你要更上一层楼了。
这一阶段,你已经越来越有方法去提醒自己记录,不会间断。比如做完一件事马上在脑子里或者手机上记录,不再追求过度精确,会取整的时间,保证持续记录(和统计)。
你会渐渐清晰地知道那几件事是最重要的,所以越来越常去做那些事。
你会发现你专注高效做事的时间往往集中在特定的时间段,那就拿这个时间段专门做最难最重要的事情。
你发现浪费时间的原因是某些情境和原因就可以想方设法避免和减少这样的浪费。
第三阶段——轻重得宜
轻重缓急的了然于胸,是第三阶段的体现,它来自于长期记录(和统计)时间的经验。
这个阶段就是几乎已经能保持长期高效地利用时间…我还没有到达,就不多说了。可以放一下《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的经历经验,供大神学习(已经编修、排版了一下)。
简介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对于希望直接使用文章开头提到的方法二(记录纯工作时间)的战友,要认真听一下这一段。
时间的统计的前提在于记录,看看柳比歇夫的纯时间记录: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弋尔写信----10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
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时间统计的精华在于归纳和回顾。柳比歇夫根据时间支出的不同用途再进一步进行了做了详细的分类统计,而且是定期在每天、每周、每月、每年,汇总自己在各类工作、生活、学习方面支出时间的多少,其中有多少有效时间等,从而精准的掌握自己的时间。
建议初学者不用把事情分类分得太细,以至于加重记录负担,不能持续记录。养成习惯后可以再提示精确度。
记录时间、统计时间的工具,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可以用纸笔,也可以找顺手的APP。APP推荐:ihour和Timetrack.io。它们都能够进行事件的分类分组,生成时间支出饼图,还自带倒计时器。
每天记录,高级点还要统计,无趣吗?
把时间精确到分钟、精确记录每天时间不会让你机械而无趣反而会让你更加阳光从容,因为你比他人有更强的对生活掌控感,也有掌控生活的力量,就像柳比歇夫那样生活和事业平衡而成功,现在你需要只是给自己一个理由立刻行动起来,JUST DO IT!
第一次在007的分享的收获:间接提升了执行力——因为一方面看到了其他战友的牛b,觉得自己需要好好做,不能落后;另一方面真正明白要有东西输出(写文章、做分享)就一定要先自己不断地做好(最好还能高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