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和表妹一起看了大热的贺岁片《唐人街探案2》,作为这电影第一部的小粉丝,我们怀揣着兴奋的心情进入了电影院。
《唐人街探案》的元素是:悬疑、破案、喜剧,这些元素拼凑在一起,对于贺岁片来说,无疑是够得上资格的,果不其然,随着电影中一个又一个误会的出现,再到一个又一个误会的破解,电影情节逐渐进入高潮,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反转,足足的吸引人心。
第二部的探案三人组也依旧自带气场,无论是秦风的天才式破案,还是唐仁的误打误撞式破案,又或是新加入的宋义,bug型侦探,却在结尾颠覆形象,这种人设也为电影中案件的破解和电影亮点的塑造提供新的动力和输出。尤其是影片中为救出宋义,三人在纽约街头狂奔躲藏的情节,笑点不断,掀翻整个影院。
而我今天想讲的,是电影中由起初的断定宋义为杀人犯,到案件探寻过程中发现嫌疑人另有其人,再到最后侦破案件真相大白的起因、经过、结果所揭示的——“后真相”。
“后真相”一词,早在2016年就已被提出,它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没有感性诉求产生的影响大这样一个状况”,甚至在2016年11月22日,牛津字典宣布,“后真相”(post-truth)是其年度词。而它最大的体现是在于美国大选上,特朗普以压倒的反转走势大胜,上任新一任美国总统的事件,同时,后真相也体现在不知不觉就已经渗透到生活实际中,给人触发新的思考。
当今这个网络时代,信息化越来越强,公共平台的建立给了新媒体越来越多的机会,新闻事件的发生与曝光和媒体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所以在一些重大事件曝光后,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因为越来越多而产生更多的状况,如著名的聂树斌案得到平反,又如红黄蓝事件的反转,都在说明真相会来迟一步的可能性。这些例子或多或少都证明了“后真相”的存在。
而电影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我们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后真相”案例后,能够明白的是:不只是电影中的案件会如此,生活中的太多事件同样如此。
当我们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中的身边的“后真相”时,当真相与正义挂钩时,在目睹真相揭露过程的时候,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是不关我事高高挂起还是热衷舆论关注每个动向?
选择是相互的,我们作出的选择一定来源于我们自己,也一定会对选择的结果产生影响。所以,在真相面前,为了防止“后真相”的出现,作出的选择也得谨慎再谨慎,冷静再冷静。我想,在此时,静心思考自己的选择是否能对真相揭露具有效益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必须做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