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值得细细去推敲,每一个历史人物背后都汇聚着历史风云变幻的风起云涌和惊心动魄,人们很容易就能看到属于胜利者的荣耀,却容易忽略失败者的沧桑与不堪。历史见证了太多人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生命的流逝再正常不过,就比如说樊於期,然而每一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力,如果你是樊於期,要怎么做,才能为自己争取一个活命的机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87586/8a8af1a38ad67736.jpg)
樊於期这个人就不用多做介绍了,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既然想弄明白他怎么才能活,就必须从根儿上倒,弄清楚他是怎么死的。
他是怎么死的?自刎而死,因为荆轲需要他的人头去刺杀秦王;
为什么他要自刎?因为他不想燕太子为难,在燕国呆着本就有愧;
为什么在燕国呆着有愧?因为他本是秦国大将,打了败仗后逃到了燕国;
为什么打了败仗要逃?因为秦王暴戾,回去之后自己一定会被问罪处斩以儆效尤;
为什么秦王要惩治他?因为他本性暴戾,铁血雷霆手段,眼里揉不得沙子。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是樊於期,在已经知道自己最后必定死亡的前提下,要怎么做才能有活命的机会?
上面已经分析过了,樊於期第一步就错了。一个人在事业上只有两种可能,让别人为自己效命或者效命于别人,樊於期显然是后者,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对自己的处境有相当清楚的认识。既然知道自己没有统领别人的能力,注定为别人效命的话,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看立了军功后上面给的奖励有多丰厚,升官加职有多容易,而是首先要为自己挑选一个值得信赖的君主。
樊於期错就错在,他选择为嬴政效命,他只看到了军功制能为自己带来的巨大好处,却完全没想一想若是自己打了败仗,等待自己的又将会是什么。高收益总是伴随着高风险,或许他想到了,也听得明白,可是却还是刻意地不去回答这个问题。如若他当初选择的是一个宽厚仁慈的君主,他的命运或许又是另一番光景,绝不可能出现打了败仗不敢回去的情况,将功补过的机会肯定是有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87586/be9fd06de9d8c187.jpg)
一步错,步步错,选择为嬴政效命也在情理之中,他的第二错,便是打了败仗之后大张旗鼓地跑去了燕国。去燕国可以,可是他不该动静太大,去燕国做了将军,让消息传到了嬴政耳朵里。他完全可以在战场上营造出自己已经死了的假象,逃出秦国的领土范围,去别国隐姓埋名平平安安地度过下半生。然而他并没有,他大张旗鼓地跑到了燕国,告诉天下人他没死,而且还背叛了秦始皇,这不是当着天下人的面打秦始皇的脸吗?人不震怒才怪呢!难道他不知道,虽然他跟燕太子交情不错,可是秦国势力日益强大,燕国能不能存活下来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见得最后不会把他给推出去,可能他是对燕太子太有自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13687586/56f06809a4696755.jpg)
可是就算他隐姓埋名地去了燕国,秦王也已经以为他死了的情况下,荆轲刺秦王的时候还是会索要他的人头以增加胜算,自己的性命还是保不住,怎么办?荆轲要的不一定是他的人头,而是对秦王有吸引力的东西,如果他能在荆轲淬炼匕首的时候找到一个比自己的人头对秦王更有吸引力的东西,能扭转当前的局面也未可知。可他没有,荆轲一说需要人头,他直接就自杀了,却从未想过荆轲真正需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也没有再为自己的身家姓名搏一搏,如此不丢了性命才怪!
樊於期之悲,就在于他识人不明,没有辨别力,更重要的是,他缺少深入思考的能力,做事从来都是只顾眼前,没有往后多想几步,从来没有看到过事物的本质。说得再明白点,他最大的错误便是拎不清形势,看不清自己的处境,也是很可悲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