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7日至4月15日,我参加了《读出生产力特训营》,在这次关于阅读的30天急行军中,我阅读完10本经典书籍,听了10位大咖的倾囊分享;我坚持30天的爆棚打卡(有3天是14:00:XX,不知道算不算爆棚?),被评了3次最佳;我参加了数据组、内容组、活动组,每天统计打卡数据,整理早间分享内容,主持了2场书籍盘点;我在2组里当了一个小队长,积极参与每一次小组当家的活动主持;我认真对待每一次打卡,绘制思维导图,提前准备了每一本需要学习的纸质书。
当然,也有不少遗憾。我的讲述人比赛准备很草率,没有晋级;我基本没有时间听过其他书友早间、午间、晚间的分享;我总是带着批判的眼镜看待大咖的分享;我在群里也很少说话,算不上一个活跃分子。
回望这30天,自己的成长还是历历在目,感受深刻的点很多,我选了三个最有意义的,与大家分享。
1、刻意练习“总分总”表达结构
这次特训营,要求打卡输出感想短文,采用“总分”结构,就是结论先行,再描述支持结论的论据,字数还要求在300-500字之间。这是第一次遇到要求如此苛刻的打卡形式。开始是不习惯的,字数总是超出,感觉读了这么好的书,随便一写就是七八百字的感想。
咬牙,为了评上优秀,硬是把文章字数不断压缩,惜字如金。不必要讲的废话,剔除;把能不用的字眼,节约。以至于绝大部分打卡文章的字数,都是顶格的500。
精打细算的写作练习,让我这个平时写东西都有些为难的人,逐渐轻松了不少。
讲得出来,是因为想的清楚;想得清楚,是因为写的出来。写作是最好的思维训练,用文字写作,延伸大脑的存储空间和运算能力。
2、“抄目录为脑图”读书法
学习过10本书以后,我创造并实践了适合自己的快速阅读方法。
特训营是两天读一本书,而我的正常读书速度是一分钟一页,压力很大啊!好在有一半的书我是以前就听过或读过的,温故而知新,也能有感而发。但是对于之前没有读过的书,想要在两天之内读完并输出感想,确实有些难度。我想,只有创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从第四本书《幸福的方法》开始,我就先把书的目录,用脑图记下来。然后翻开书,一章一章的把文章里面的小标题,也在脑图里展示出来。这样,基本上花上10分钟,就能从这张脑图,通过大大小小的标题,轻松的掌握全书的结构和内容。然后,再选择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仔细阅读,最终完成打卡任务。
利用这种“抄目录为脑图”的方法读完一本书,基本是两个小时左右,而且书中的主要思想和重要观点,一个也不会漏掉。我想作者也是希望读者使用简单的方法,就能获得他想表达的主要思想。
当然,这个方法因人而异,或许只是适应我自己。我附上两张脑图,一张是樊登的《读懂一本书》,另一张是《可复制的领导力》,供大家参考。
3、极度利他的运营环境
除了得到实实在在的思维提升,这次特训营的管理人员的“极度利他”精神,也让我格外吃惊。
我被分到2组,组长艾塔,她第二天就要求我(我是小队长)上场主持活动。说实话,我是很慌的,因为我从来没有组织过这样的事情。我想组织活动这个事,不是组长最熟悉吗?为什么你自己不上,而一定要我们这些小白上场呢?还好我是个胆子大的人,怀着“天塌不下来”的心态,加上组长、副组长的全力配合,第一天值日活动顺利完成。疲惫一天,但是收获巨大。
还有一天,副组长晓晓私信我,问我想不想写推荐语。我纳闷:这不是你自己的活吗?又是不怕事大的我,答应尝试一下。结果这天居然选到我的文章推优,尴尬万分。我依晓晓副组长的葫芦画瓢,写出了一份让我自己都感动的推荐语。虽然,这份推荐语可能只有晓晓认真看完了,但是我还是深深的感谢她,没有在知道我是要自己给自己写推荐语的时候,让我回避。
还有活动官David邢、周旺鑫两位,多方鼓励我参加书籍复盘的活动。我忐忑不安的组织了《掌控习惯》和《可复制的领导力》两本书的复盘。一本书我用了问卷星做在线问答,另一本我采用知识点、金句、实用工具的图形模式,两次创新,应该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虽然我接触特训营的运营人员不多,但是就接触到的这几位,就已经表现出极强的利他主义精神,有一股一定要把我的能力提高的热情和方法,而我也切实被他们提高了。
再次回望刚刚过去的30天,我内心充满了感恩。感谢特训营,它给了我们一个从人生多个维度提升自我认知的机会;感谢自己的坚持,习得结构化的表达,收获新的读书方法;感谢运营的书友,不遗余力的为特训营的学员们创造优秀的提升通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朋友们,坚持修炼自己吧,让更多的人在特训营里,百年修得共攀书山,千年修得同度学海。加油,奥利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