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常常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就是学习大自然,以大自然为师。然而艺术除了“外师造化”之外,还必须能“中得心源”。“中得心源”是把大自然的美与自己内在的生命合而为一。(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造化”二字常常被等同于西方人说的“自然风景”,但是,从中文语义上来看“造化”有“创造”的意涵,因此,“外师造化”应当不只是对外在自然的机械模仿,更重要的是以自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为师,这才是张璪美学的重点所在吧。)
2、制墨的过程是先燃烧松树或桐树,然后搜集木材燃烧升起的黑烟,把烟聚集,再加胶或香料及其它物质来制成;因此在一方砚台上磨墨,是重新在水中找回植物原来生命中的精华。这样去理解中国书画中的“墨”,就会发现,它不只是物质,也已成为一种美学的生命了。
3、艺术是一个在物质中发现生命的过程。
4、“古典”与“浪漫”只是艺术形式的两种比较基本而笼统的倾向。“古典”代表着理性、分析、节制的倾向,“浪漫”则代表着人类对感官、激情、放纵的喜好。事实上,没有绝对理性的古典,也没有绝对感官的浪漫,二者之间也应当有某种程度的平衡。
5、生命总是在寻求规矩又渴望叛逆规矩的矛盾中进行着。寻求规矩,是秩序的发现、喜悦,是对自己能够节制的欢欣。叛逆规矩,却是对秩序长久僵化的厌烦:渴望打破旧的秩序,寻找新的可能。生命如此,艺术也如此。
6、一切完美的艺术形式,都已经是历史过去的纪念,真正当代的创作者,必然在形式中矛盾、挣扎、摸索、困惑着,在难堪而未成就的形式中尝试走出一条表达内心情感的新路。
7、艺术是一种寂寞的发现。在混沌茫然中,发现形状,在一片无声中,聆听宇宙中发出的声音,在盲人视觉般黑暗的天地中发现光与色彩,这一切无以名之的洪荒中,尝试为万物命名,那是最初的雕塑家、音乐家、画家或诗人。但是,那也是真正着迷于创作的工作者永远的处境。一种新的混沌,新的无声,一种新的黑暗与洪荒,不断把创作者淹没。创作者的“穷”,是陷在发现之前巨大的绝望中,没有形状,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语言与文字,他面对着一片空白,孤独地面对着彻底的绝望,而后,如果他能经历这使人窒息的片刻,他将开始重新看到混沌中形状涌现,他将听到寂静中声音如婴啼升起,他将如被治愈的盲人,再一次看见光与色彩,他将如大地上的君王,开始为万物命名,他将手舞足蹈,流着欣喜的眼泪给我们看“穷而后工”的完美,华丽,一个如新生婴儿般使人珍惜爱恋的生命。
8、创作的意义,也许就是生命诞生的意义。
9、一个在成长中接触过艺术创作的人在色彩、声音、形状、质感、节奏等方面培养起的敏感,正相当于储存的生命潜能被开掘了出来,将来这个人从事任何一种专业,他的生命敏锐度,都会是比较活跃的,这才是艺术创作本质的意义所在。
10、艺术的创作,如果只界定在艺术家的专业工作,它的意义就比较狭窄。艺术创作对每一个人的最终意义,应该是去体验生命里释放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