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是什么, 是一个一群人约定俗成的东西,可以是口头约定也可以是书面协议,表明双方都会遵守该协议不变动,如若违反该协议甘愿承受惩罚。
这样一看, 会让人觉得规矩十分可靠,不像是能被轻易打破的样子,可是无数的事例证明规矩被打破只是分秒之间的事情,胜者为王败者寇的生存准则下,文明社会的准则总被弱肉强食的时代蹂躏得一分不值。
时间回到1620年,一个有多个国家,各种职业的约一百人的殖民团队乘“五月花号(Mayflower)”到北美,在即将上岸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着急登岸。他们在船上进行一个集中协议制定,这就是后面所知道的《五月花号公约》。随后,他们在11月21日于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与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签署共同遵守《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订法规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础。我们都知道在海上漂泊多日终于见到陆地是什么样的心情,可是这样一群以殖民为目的的团队,清楚地知道一旦到达陆地之后,没有一个成文的规矩一定会埋下隐患,于是乎在只有几步就能到达陆地的诱惑下他们还能十分理智地签订好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再下船,这就是协议的力量。
平时生活当中处于人情世故也时常有打破规则的现象出现,还有人戏称规则就是被用来打破的,一部分人依靠这一“漏洞”发家致富,同时也带着更多的人打破规则开始。有些其实是生活中极小的事情,却透露着大大的隐患,也能从侧面窥见一个人对于规则的遵守程度。
由于新冠肺炎的影响,许多家庭的年末聚餐也都取消,有的人家家中也开始确定实行公筷的方式,这样能有效地杜绝飞沫带来的交叉感染,也让人感到卫生。不过,总会有人第一夹的时候习惯性地用自己的筷子夹,并说着我筷子刚刚拿上来的,没用过。由于自己的筷子没有使用过,这一理由便有了第一次破坏规矩的行为出现。相信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小题大做,不全然。事情肯定只是一件家长里短的事情,其实说起来根本都不叫事情。既然谈到规矩这个话题,我们的观察角度便不再局限于这件小事,而是事情背后我们对于底线的理解。
什么是底线思维
顾名思义底线即那条不能被跨越的线,约束着两方的行为。底线也像是一个约束的圈子,一旦出现裂缝,外部的影响就将源源不断地涌入这条裂缝以至于整个规矩被破坏。这个底线被说的较多的应该就是道德啦。在律法不健全的时代我们都是依靠一部分约定俗成的道德来行事,部分村寨便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决定着村内事物的正误对错。由人来决定标准,势必会参杂过多的个人情绪在内,这样的个人情绪也将势必影响着事情的走向,以及规则的稳固。
当然规矩也需要在时代的变化中随之变化完善,最终的目的肯定是满足绝大部分甚至全体协议人的利益,以谋求最大的和谐共处。规矩究竟多么容易被打破,或许在物质财富无法均匀分配的时代还是个未知数,相信着到某一天,人们不再以个人利益为考虑的出发点,互相依靠并且越走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