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老师有一课讲三八理论,即上帝给了每个人公平的3个8小时。
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
第二个8小时都在工作;
第三个8小时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而很多人与人的区别就是体现在这第三个8小时里,再往细里说,如果每天花1个小时上下班,2个小时吃早中晚饭,3个小时休息、娱乐、购物、看电视、一个人发呆、陪男女朋友发呆、陪娃写作业、陪娃上课外班、陪娃阅读玩耍、刷微博、刷微信、再刷微博、再刷微信,那真正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只剩2个小时了。
三八理论的最核心:
是要从万千琐事、突发状况中,争取出一段每天不小于2~4个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很多事情,比如学习、写作、思考,只能在“不被打扰的时间”里完成。一段不被打扰的连续的2小时,价值远远超过8个15分钟。重要的是,不被打扰的时间要花在“投资”上。
时间三重特性:交易、消费和投资。
1.交易
支付给公司每天8小时、回报给你每月1万元工资,这是交易;
2.消费
你拿好不容易找到的2~3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追韩剧、追日剧、追美剧、追抗日剧,这是消费;
3.投资
拿这段时间来学习、思考、复盘,这就是投资。
不同的时间花法就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轨迹。
但是8小时工作制是怎么来的呢?
200多年前,也就是1817年,大家的工作时间是14~16个小时,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导致18岁的小伙子,22岁可能就会白头。这一年,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著名的“8小时工作,8小时自己支配,8小时休息”的口号,但是资本家都不接受。直到69年后,也就是1886年,美国35万工人忍无可忍举行大罢工,才终于换来了8小时工作制。
我们国家也是一步一步拥有了8小时工作制的,我记得我上小学时候,开始是一周休息一天,后来流行大礼拜-休息2天,小礼拜-休息一天,从1995年5月1日起开始实行双休8小时工作制。
而同期,我们国家的发展,也逐步迈上了快车道,从宏观经济角度讲,大量时间用于工作,并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为再勤奋的劳动,它最终只能维持现有经济规模,而不能给经济增长提供增量。
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人在劳动中积累经验,但其实在不劳动的时间里面,才能给经济增长积蓄长期动力。
而好的宏观政策,它会追求在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之间,维持一个健康的平衡。
工作+娱乐=交易+消费,日子只能维持。
工作+学习+娱乐=交易+投资+消费,形成稳定的平衡,才会积累动能进行可持续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