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盏拯救灵魂的红灯

一盏拯救灵魂的红灯

作者: 伯涵子弟 | 来源:发表于2017-07-28 18:45 被阅读69次

    (温馨提示:接近文末的配图有部分较为血腥,容易引起部分读者不适,请谨慎阅读,谢谢大家)

    1964年3月13日凌晨,纽约市皇后区发生了一起普通的谋杀案,但却引起了纽约新闻界、政界、科学界的大讨论。受害人是28岁的美国酒吧经理凯蒂·科诺维斯(Kitty Genovese),犯罪分子莫里斯先后返回三次作案,导致了受害人的最终死亡。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半个多钟。然而,让这起凶杀案出名的,是在这整整35分钟内,有38户家庭从窗户里看见了这名女孩被杀的全过程,但是,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

    这种情况,很符合一种“多人无知”的社会现象(也即著名的“旁观者效应”)。

    为了验证多元无知效应的危害,以及验证人们是否真的冷漠无情,教授拉克曼·赫达利做了个试验。让一人假扮癫痫病发作的大学生,在街上发病。经过数星期的试验,得到了以下结果:

    (1)仅有一两个行人在大街上,发现发病学生时,出手援助的概率达到了85%;

    (2)当街上,一群人看见发病者时,出手援助的概率降低为31%;

    (3)在被试验对象面前,有意安插两个特殊行人,并有意对犯病者置之不理。这时,被试验对象援助的概率更低,降到了区区的10%。

    结果表明,当人们不清楚发生什么情况,或者形势模糊不清的时候,每个人都有种倾向,希望看看其他的人在做什么,并模拟他们的行为。并且有种法不责众心态,每个人都以为,其他人已经报警或已经提供帮助,最后的结果是,根本没有人出手帮助受害者。

    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不会重复,但却总是惊人地相似。在大洋彼岸的纽约如此,在我们的国度,这种悲剧也一再上演。还记得,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市的小悦悦事件么?还记得,2014年5月28日山东招远的麦当劳打人致死案么?

    人类是个容易忘掉历史的物种,难怪乎,和菜头说:“现在的新闻,只有7天的生命”。每一次,当这类事件发生时,人们总惊讶于旁观者的冷漠,然而,网上的舆论却英雄无数。似乎,真实世界里的旁观者,与网上的英雄们,一群活在地球,一群活在火星。火星人空有一片赤血丹心,奈何距离太远,却爱莫能助。

    然而,这是真相么?

    其实,仔细一想,原因也很简单。为受害群体说话,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赏。哪怕说错了,也不用担心,因为立场不错,顶多是技术性错误。而在现场,出手一旦出错,有可能是灭顶之灾,出手成本太大。

    一直以来,自我评价甚高,觉得自己守规矩、乐助人,待人有礼,应该算是有情有义的青年一枚。然而,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结结实实彻底改变了我对自身的看法。

    6月底的一天上午,送孩子上幼儿园。在返程的路上,发现一人倒在某地下商场的入口,阶梯上还有辆翻倒的自行车。那地点属于广州海珠区的广百新一城,确定无疑的闹市区,人来人往,每分钟人流量至少三四百,然而竟无人停留查问、无人报警。

    而我也是行人中的一员,虽察觉到了这一幕,然而,脚步也一样没停下来。我和其他行人一样,都不愿做那个“第一个”停下来的人。不仅当做没看见,而且快步走到十字路口。巧的是,这时红灯亮了起来。

    站在路口等待变灯的那个时刻,感觉全世界似乎都停住了,人进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迷糊状态。感觉到视觉、听觉都模糊了,但却能更清晰地感受到呼吸声,时间流动得好慢好慢。感觉,那是人生中最长的一盏红灯。

    脑海中瞬间浮现了许多问题,这人是谁?他怎么了?该救么?如果是骗子,咋办?被讹诈了,得耗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然而,得出的结果是,仍站着继续等红灯。

    这时,脑海中又有一个声音,如果这人是你父亲呢?

    然而,很快,理智又告诉我,这根本不可能。

    于是,心烦得很,决定不等红灯了,闯过去算了,一了百了。

    就在这时,脑海中传来了一个声音:“爸爸,你又闯红灯了”。那个声音,是那么稚嫩,又那么清晰。这个声音,让我一脸羞愧,觉知了自己行为的可笑与可悲,最终选择了转身。

    后来,也很戏剧。当我蹲下仔细查看倒地的人时,发现他约摸40岁左右,满脸胡须和长发。于是,壮着胆子用手指点了点他的手臂,问:“你没事吧”?他醒了过来,睁开惺忪睡眼,一脸莫名地答了句”没事“。

    我长长舒了口气,原来是一个流浪汉而已。起身离开时,发现身后也聚集了几个看热闹的,这时他们问我:“他怎么了”?我答:“不知道,不过应该没事”。

    说完这句,我又舒了口气,是啊,没事了。

    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句没事里,说的更是自己。

    这些天,不断想起这事时,总觉得无法面对自己。想着,如果没有那盏红灯,如果没有脑海里,女儿的那个声音,那时的我将去向何方?

    不敢想象,也不愿想象。不管去向何方,那种愧疚会困扰很久。面对孩子时,哪有资格引导她的人生。

    后来,为了搞清楚自己在那一刹那,心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找来许多心理方面的书籍阅读,终于读到了文中一开头的“旁观者效应”故事。通过这件事,认识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

    在一些热门的冷漠事件背后,它不仅仅是冷漠本身,更是“技术”、“慎独”、“画面感”的问题。

    一、技术问题,类似于日本的防震。如果在平时,自身如果缺乏演练,到关键时刻来临,关乎到自身的财产、利益、生命等威胁时,就像红灯亮起前的那个我一样,变成了连自己都不喜欢的“旁观者”。

    解决的办法是:平常就要在脑海里进行演练,设置弹窗效应,设置一些阻止自己从众行为。如控制不住行为时,多问问自己,“我现在在做什么?我为什么为何要选择这样做?”如此一来,可以较容易地跳出只关注自我的坑里。

    二、“慎独”问题,会让人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读初中时,知道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直把它当成座右铭。

    而这句话使得在自个的日常生活中,始终能保持人前人后的一致。就简单的一件事,问问自己,在没有人知道的时候,自己会怎么做。诸如公共卫生间,使用完毕,无人知晓时会否冲厕。夜晚时,一个人时,遇到红灯,会不会闯红灯。千万别小看这些事,因为,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转身回去的一刹那,那种力量的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此。

    三、画面感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没能出手去援助,是因为没能看见事件背后的“血腥”(再次提醒,以下画面有些血腥,胆小的同学谨慎阅读)。比如,当我看到倒下的那个人时,他并没有倒在“血泊”之中,因此,未能带来强烈的生命流逝感。

    举个例子,为何玉林狗肉节,许多人去阻止狗狗被杀。因为小狗被残杀、被剥皮的那个画面很血腥,让人易发恻隐之心。

    又如前几天,本人偶然经过一个售卖鳝鱼点。售卖过程是这样的,卖家随手抓起一条鳝鱼,直接将鳝鱼头向着木垫板敲晕。接着,把鳗鱼头直接反钉在一颗钉子上,锋利的小尖刀、开膛破肚、刮鱼里。

    当时,见到此景时,内心咯噔了好多下,觉得十分之残忍,不忍直视。转念一想,如果几天前的自己,若没有后来的回头。那么理论上,自己更像是形同残杀同类的屠夫。

    本文开头的事件,我宁愿相信,那38户人家,只是在漆黑的夜晚里,看不见受害者的脸,以至于无法完全明白,或者未能觉察到自己也是“帮凶”。于是,思前想后,我决定将此案受害的女孩相片放在文中,用于警醒自己,同样警醒世人。遇见同样的场景时,感受那种画面感,感受我们何以为人。能在尽量保护自我的同时,坚决地伸出自己的援手。

    那天以后,每次见到那盏红灯,都感到一股莫名的温暖;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那一时、那一刻的它,犹如一盏佛灯。冥冥之中,照亮了曾经黯淡的灵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盏拯救灵魂的红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vx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