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暮省究竟应该怎么做?

暮省究竟应该怎么做?

作者: 汉中东辰初中部 | 来源:发表于2020-11-01 16:57 被阅读0次

    作者:魏智渊

    暮省,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种生活方式。暮省不同于传统的说教,乃至于批判,而是一种帮助。暮省并不只是学生的事情,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切携手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充分信任和尊重孩子们,教育正是在一次次犯错的土壤中开出花朵,我们要学会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改变自身去不断地影响学生。今天我们共读魏校的文章,魏校具有温度和深度的一字一句,读后是满满的感动和思考。

    一、什么是暮省?

    暮,是一个时间概念。但是什么是时间?时间本质上是事件进程,或者说,是“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没有事件,就不存在时间。一朵花的开放是一个事件,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事件。

    因此,“暮”,是相对于“晨”、“午”而言的。你可以解释为“夜晚”,也可以解释为“事件结束之际”。

    那么,什么是“省”?省的本义是察看(眼睛盯着一根小草)。人类具备“省”的能力,这本身就了不起,然而更了不起的是,人类不但具备“省”的能力,还具备“省省”的能力,即对察看本身进行察看,即所谓的“反省”。

    我们可以把反省分为两类或两层:对事件的反省;对自我的反省。即思考,以及对思考的思考,即所谓元认知。什么叫元认知?在认知过程中,我们一边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认知过程中进行监控,这种监控就是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举个例子,新冠病毒是怎么来的?你看了一些公众号文章,就产生了一个认知;这是美国人的生化袭击,美国人参加军运会时带来的。但是,你看了另外一些材料后,意识到不是这么回事情。然后你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对生化袭击这种说法深信不疑呢?这种追问,你发现自己在认知上陷入了阴谋论。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你以后在考虑问题时,就避免用阴谋论的思维。对你自己陷入阴谋论的认知陷阱的觉察,就是元认知。

    我们知道元认知是很难的。许多人努力一生,仍然是低品质的勤奋,就是因为受限于自己的天花板,不断地提升天花板的高度,就是不断地提升元认知水平,就是所谓的认知升级。

    概括一下,省察包括了对事的省察(这件事怎么做会做得更好?),对自我的省察(我要做出怎样的改变能让事做得更好?),对省察的省察(我的哪些认知方式需要改进?)

    二、暮省应该反思什么?

    暮省的主要反思内容,是事件。就是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学生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

    举个例子,今天,或这一周,我们的作业提交情况不理想,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没有提交。那么,我们就要对这件事情进行反思。反思就是一种系统性的检查,看看哪个环节出现漏洞了。因为许多环节都可能出现漏洞,例如:

    1.作业布置过程是不是出问题了,以至于有些同学没有获得作业信息?

    2.作业是不是太多了?

    3.作业是不是缺乏选择性?

    4.我这一学科的作业是不是与其他学科的作业冲突了,导致了总量的不正常增加?

    5.作业是不是太难了?

    6.是不是因为不喜欢这门学科或这个章节,有些同学觉得不想交作业?

    7.是不是觉得这门学科不重要,有些同学觉得没必要在这门课上花时间?

    8.是不是因为我的课上得不好,有些同学不喜欢这门课,讨厌这门课的作业?

    9.是不是因为我的要求不严格,有些同学觉得交不交作业无所谓?

    10.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批阅作业,或者批阅得不仔细,有些同学觉得还不如不交?

    11.是不是因为习惯不好,或时间安排不当,导致有些同学无意中浪费了时间?

    12.是不是因为作业习惯不好,导致在有些题目上消耗过多的时间?

    13.是不是做作业时,缺乏紧张感,导致缺乏作业效率?

    ……

    这些问题,实际上仍然可以放在一个思考框架里——

    1.作业内容正确吗?(难度、数量、与其他作业的协调)

    2.作业信息传递方式正确吗?(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送达,并被理解)

    3.作业有反馈吗?(收集、批阅、反馈,以及时间中稳定的反馈模式)

    4.不交作业的情况有调研和应对吗?(分类分情况解决;将态度问题与能力问题区分对待)

    这里交待的,只是思考方法。实际上,作业问题往往被几个关键因素决定:

    1.学科存在感(学科地位及教师权威)及作业价值;

    2.学生的学习动机(内部);

    3.教师反馈(外部)。

    好的老师一定内外兼修,通过外部约束,逐渐达成内在的自觉,这就是胡萝卜(价值吸引)加大棒(外部纪律)的原则。

    跟学生一起,排查问题,将作业问题当面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找出具体的症结,然后讨论解决方案,这就是暮省。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得到了学习,得到了发展。

    要避免假暮省,例如——

    公开地批评指责学生,无论是个体还是全体,还是不点名的批评。或者打情感牌,让学生感觉到辜负了老师。

    这种暮省,违背了“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要深刻领会干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对灵魂无限爱护,对错误零度宽容”。我们经常是反过来的,无形中在指责人,贬低人,收买人,贿赂人,同时,在错误面前,无法做到坚持原则。更多的时候,我们无法把这二者协调起来,只要是爱护人,就牺牲了原则,替孩子辩护或打掩护,为讨孩子喜欢而违反原则,只要是坚持原则,又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对立面,以原则之名,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以及孩子的不服气。

    换句话说,在暮省时,我们不是警察,更像法官,不像法官,更像牧师。

    当然,暮省除了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进行反思外,还可能包括其他内容——

    1.讲述榜样故事(名人或身边故事),借以激励学生。

    2.对一段时间以来的班级生活,进行总结提升。

    3.分析社会热点事件,以及他们对我们的启发。

    4.对一些核心概念、重点规则进行分析讲解。

    三、什么样的暮省容易深入人心?

    1

    在讨论暮省前,先要区分教育与管理。有些事情要运用管理手段,有些事情要运用教育手段,有些事情,同时要运用管理手段和教育手段。

    举个例子,我们上网课,怎么避免学生迟到?

    这是一个管理问题。班主任或课代表,可以在上课开始时,例如8点整,或2点20整,或其他时间,点击“群用户”,将未参加的名单截图,然后发到班级钉钉群,或暮省群,或其他指定的群里。截图中出现的同学,则要在晚上8点或规定时间前,发一条规定格式的迟到说明,这件事情就算结束了。如果某个同学频繁迟到,或者某个班总是大面积有人迟到,就需要升级对策。例如,班级大面积迟到,就需要召开班会甚至家长会,找出原因,设定必要的提醒程序。某个学生经常迟到,就要与学生本人和家长沟通,调查迟到原因并努力消除。这就是管理。在这里,看不到惩罚与羞辱,羞辱是没有意义的,惩罚只适用于极端场景。这一点很像高速公路上的管理,所有的超速,都会被摄像头记录下来并进入扣分体系,执法者与被执法者都心平气和,除非规则本身不合理才会引发抱怨和冲突。

    那么,什么是教育或暮省呢?

    当一个学生频繁迟到时,仅靠管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改变这个学生的认识,这就涉及到教育。教育不是批评乃至于批判,不是指责乃至于羞辱,而是一种帮助,帮助学生认识到迟到这一行为本身带来的后果,帮助学生改变认为迟到是小事的认识。有时候这种暮省是全班进行的,老师可以搜索资源,做成PPT,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迟到这一行为。

    2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如何开展一次暮省?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学生出现问题以后,老师如何暮省?

    在师生共同生活中,学生出现错误行为,师生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暮省实际上是老师主导的一个干预过程,类似于心理诊疗的过程。

    当学生出现错误行为后,他会伴随一种情绪,形成一种认知,情绪和认知会整合成一个反应,这个反应,会导致一定的后果。老师也是如此。大家记住四个关键词:情绪、认知、反应、后果。

    我们用一个熟悉的故事来举例,列宁打碎了姑妈家的花瓶。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孩子的反应,会是这样的:

    1.情绪:内疚、害怕、逃避。

    2.认知:为了平复不好的感觉,会将错误合理化:这不是我的错(花瓶放的地方就不对),至少不全是我的错;我又不是有意的;别人也打碎过花瓶,为什么总揪着我不放?

    3.反应:如果孩子受到了批评或指责,他就有可能拒不认错(不是我干的,就不是我干的);自我辩护;或形成受害人心理。

    4.后果:怨恨、报复、反叛、挑衅。

    那么,在正常情况下,一位老师的反应,会是这样的:

    1.情绪:生气、愤怒、失望、沮丧。

    2.认知:都是你的错;你给我们班惹麻烦了;你挑战了我的权威。

    3.反应:指责;羞辱;惩罚。

    4.后果:孩子害怕,怨恨,报复,反叛,退缩。

    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因此师生之间的交流,往往就变成了权力之争。权力之争的另一面,则是情感捆绑。有时候,权力之争深藏在情感捆绑之下。这是一种君臣关系,亲子关系的结构重现。

    在这种情况下,暮省往往就成了说教,甚至批评或指责。就像过去的班会,就是对这一周以来班级的各种问题进行集中批评。

    3

    那么,我们怎么调整我们的反应,以此来重构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呢?这是暮省的关键。

    我们先要调整我们的认知,通过调整认知,来调整我们的情绪反应。

    例如,我们要修炼的,是如下意识——

    1.孩子犯了错误以后,选择掩盖或逃避,而不敢承担,这是一种自然反应;

    2.孩子所犯的大多数错误,都同时意味着发展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不好的事情;

    3.教育的目的,不是强迫孩子认错,而是鼓励孩子承担责任,从错误中学习,成为一个更有责任感的人。

    这时候,你的情绪反应,就是谅解和宽容。你的行为反应,就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发生了什么(澄清事实)?为什么会这样(寻找原因)?我们能做些什么弥补(承担责任)?我能帮你做些什么(提供协助)?

    我们想一想,列宁的妈妈是怎么做的?她已经猜到了是列宁打碎了花瓶。要是一般妈妈,肯定会说:是不是你干的?老实说!这娃咋这么不小心?在家里让我不省心,出门也给我丢人?但列宁的妈妈,也不是一般的妈妈,所以,她并没有向列宁传达她的情绪。

    她是怎么反应的?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能主动承认。

    结果有一天,列宁在妈妈讲故事的时候,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说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告诉他只要向姑妈写信承认错误,姑妈就会原谅他。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在妈妈的帮助下,向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

    为什么列宁的妈妈要这样做?并且有效果?

    因为孩子犯了错,例如打碎了花瓶,他自己已经有了内疚感,这种内疚感,就是良心的源泉,或者说就是良心。你对孩子保持信任,或者说“没关系”,孩子反而会内疚,会自责或自我反思,这是改进的动机,它促使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是,如果你指责孩子,孩子就会开始自我防卫,这时候,内疚就消失了,他就会开始防卫和进攻,甚至形成受害人心态。

    因此,妈妈的信任和等待,换来了列宁的痛苦和担当,并化为写信向姑妈承认错误这一行为。而通过这一事件,列宁也就成了一个更道德,更讲诚信的人。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那么,万一列宁始终不承认呢?妈妈要始终不说破这件事情吗?

    答案是“是的”。

    因为列宁一天不承认,那么,这件事情始终是列宁心里的包袱。这个包袱,就是列宁的良心的组成部分。花瓶事小,良心事大。如果你的首要目标是发展人,而不是破案,那么,你就没必要一定汲汲于让列宁承认错误了。

    列宁的母亲,选择了信任和等待,有一个前提,就是列宁平时就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如果列宁平时就是一个问题孩子呢?那么,在处理技巧上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原则是不变的,就是教育必须基于信任与尊重。

    四、怎么走进学生心里?

    我提几点建议,尤其对青春期的学生,小学高段至高中。

    1

    第一条建议,也是最重要的建议,是“走在问题前面”。

    什么意思呢?网课中的绝大部分问题,至少80%的问题,都可以提前预测到并加以排除。之所以没有排除,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的重要程度还不够,二是缺乏相应的职业习惯。如果我们不是带一个班级,而是驾驭一座飞机,那么,你一定会“走在问题前面”,因为一旦出现问题,可能死无丧身之地。重要的,甚至生死攸关的时候,我们会集中注意力,反复检查。我在高中长期的习惯,每次上课前都非常紧张,直到下课后,整个身体才放松一下来,这让我反复检查上课的准备,反复检查教案,并在重点处标红。因为我觉得,一旦我站不稳讲台,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去做什么。职业习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尤其是诸如迟到、交作业、卫生等常规问题,是靠职业习惯解决的,而不是暮省,靠讲道理解决的。习惯本身意味着程序和标准。你持之以恒地坚守它,最终,它会成就你。我在讲座中讲过天赋和努力的关系,而在天赋和努力之间,决定性的因素,实际上是习惯,因为习惯决定了你的生命在怎样的平台上运行。我们大部分的工作都不依赖于创造性,而是依赖于自动化水平,即习惯水平。因我们的习惯导致的学生问题,不可能通过暮省去解决。

    2

    第二条建议,紧承第一条建议,就是像谈恋爱一样教书育人。

    有人给你介绍了一个对象,觉得还不错,你们结婚了。结婚后你又不满意,不满意又没有别的选择,只好这么赖着,然后,你的生活就处在一种低质量的状态。

    这时候怎么办?

    要么离婚,要么真正地去爱他,用你的爱去唤醒他的爱。最糟糕的状态,是生命既不在场,又未离开。然后,就把自己憋成了怨妇,觉得这个男人对不起你,满世界都不起你的花容月貌。

    这是一个人自我成就的最好的方式。最坏的方式,是生活在别处。

    不要担心对方爱不爱你,爱一个人,经常是自己的事,与对方无关。如果竟然获得回应了,那是加倍的幸福。而实际上,你往往能够获得回应,你要学会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不要把你的精力用来对付家长和校长,而要用于去爱你的班级,你的学科,你的学生,这是我的建议。我自己也从这条建议中受益匪浅。

    有了这种爱,你和学生就有了感情基础,就有了关系基础。

    3

    第三条建议,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老师。

    说白了,就是要有同理心,同情心。每五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孩子考虑过自杀的问题。教育不只有对错,对错之下有着海洋一般广阔但暗黑的潜意识空间,这就是孩子对于世界、老师以及自我的感受。因此,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问题,特别重要。首先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当成我们的老师,通过改变自身去不断地影响学生。

    我可以讲许多技巧,例如:

    1.尽量不要公开点名批评学生,表扬宜公开,批评宜私下;

    2.到了中学,尤其是高中,甚至都不要轻易表扬学生,而是分享学生的作品与成就;

    3.不要等学生出了问题才去关注他,平时就要关注和关心学生,并且知道如何真正地关心,以及如何分配你的关心;

    4.避免收买学生或粗暴对待学生,要将友善与原则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教师的权威,学生都会追随你。

    ……

    但是,所有的这些,只有真正地爱学生,真正地站在学生立场去感受问题,才能不麻木,才能在处境中找到最恰当的反应。

    正像《教学勇气》中所说的,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

    暮省也是如此。

    我们的确在教育孩子,但是更为根本的,我们必须学会和孩子共同生活。只有在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同行者和导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暮省究竟应该怎么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xu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