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之乐的确可以说是人生之乐。那么,你知道饮食对于性格或者说人生有什么关联和意义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可以透露出他的性格。”
透过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生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如果说饮食习惯能够反应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那么我们在人生的这几个阶段,对食物的喜好不同,性格也会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有着与其相呼应的变化。
在少年时,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活泼好动,在外面疯跑玩耍,回到家看到一桌的美食,那种饥饿感便油然而生。少年时期,饮食考虑更多的是营养供给是否充足,搭配是否合理,不会刻意的限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只是因为味道的不同,有的少年会喜欢咸的,有的喜欢甜的或者辣的。因此少年时期的性格大多是不定性的。
青年时代,人们习惯把它称之为"生命之春"。年轻人喜欢追求个性,爱冒险、刺激,充满好奇心,做事不设条条框框,努力上进、不妥协。这一时期,面对琳琅满目的美食,都想要去尝试一遍,没有吃过的总是让人垂涎三尺。记得《中国味道》第三期节目中,寻味嘉宾马伯庸。我了解到,马伯庸的父母从小对他采取放养式的教育,所以他常常会主动去尝试新的事物,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会去尝试各地的美食。虽然有时候,某道菜真正试吃后,会有种被“气哭”的经历,但是他愿意去体验、去接受、去包容这些不同的文化。
所以,青年时代就是一个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的历练时期,从而培养出一个人对待生活兼容并包容的态度。
到了中年,在每天高速运转的时代大环境下,我们大多数时间都会消耗在工作上,而美食更是能够修身正念的一种鞭策。我们或许吃的并不是其中的味道,品尝到的更多是对于现实的一种认同感和无奈。前段时间听到一个朋友说:“能吃饱就行了,吃啥都行。”我顿时心里觉得有一种心疼,是生活的压力让一个人不再去关注饮食了吗?
人间有味是清欢也许我没有体会过对方的生活,也无法感同身受。但我看《苏东坡传》时,却对饮食与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苏轼做为诗人,他常常借食表达自已的心境志趣及种种人生境遇。42岁的苏东坡,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到任后,他没有因为被贬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觉得很惭愧,一直奔波忙碌,此时看到水就仿佛看见了桌上的清蒸鲈鱼,看见竹林就好像闻到了煮竹笋: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是在仕途的一路坎坷里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着生活。他不仅喜欢吃,还研发了东坡肉、东坡豆腐等流芳百世的菜肴。他安然自乐,洒脱豁达的君子秉性通过诗词活灵活现地呈现给后人。
火候足时他自美而美食的最高境界便是老年了。老年人经过岁月磨砺后,沉稳淡然,善待生命。他们的饮食大都少油少盐少糖,饮食有节,每餐七、八分饱,不挑食、不偏食。这是一种对大自然和人生之路的敬畏。
我想,不论我们在人生的哪个阶段,美食都占据着重要性。如果说少年、青年、中年多艰难,如同某些食物一样又苦又辣。那么老年以后,闲适自在,也会像咬一口甘蔗般香甜甘美。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把生活过成一首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体味人生、解读人生。
伽人手记 2020.06.0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