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之悟

作者: 苏娜一林夕 | 来源:发表于2020-12-23 22:07 被阅读0次

这周轮到我讲公开课,我选的是毛宁的《梦回繁华》。

这节课我设计两个教学任务:1、细读文段,关注表达,探究言语智慧。2、回归画作,审视长卷,体悟历史内涵。

第一个教学任务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文本3、4自然段,问题是:作者是如何把画面说明得生动、形象?学生会从文中找出大量四字词语的运用,典雅而又有韵味。把事物特征说明白还有说明方法的使用。如: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生动形象地说明画作的特点。摹状貌。让学生重点品读“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描绘了一场船难一触即发的紧张场景。细节描写就是摹状貌。不过在指导朗读上,方法指导不到位。只说了语速要稍快,学生没有读出紧张感。第二遍,我范读了两句,学生找到了感觉,读出了船难即将发生的紧张感。我应把朗读方法教给学生,语速稍快,四字词语应读得紧凑、有力,方法有了,学生的朗读就能到位了。

分析了作者把画面描写得生动、形象是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说明方法还有细节描写。学习了方法,我设计了小练笔环节,出示了《清明上河图》里的一节图画,让学生运用已学习的作者描写画面的方法来说明画面。这个环节我也犯了一个错误。出示图画就让学生试着写,并没有给学生做进一步的讲解。如:应按空间顺序,从图画何处着笔,哪个地方应作细节描写等,没有指导,学生写起来有些困难。因时间紧迫,十分钟结束时,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写完,更别说作品展示了,只让两名学生做了简单的评价,很是仓促,写作也没落到实处。

第二个任务:体悟历史内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题目《梦回繁华》能否改为《清明上河图》,请说出原因。结合课本第二自然段和背景链接。同事们给我的建议是,问题换个问法更合适,“题目是《梦回繁华》,为什么不是《清明上河图》,请说出原因。”“能否”是判断词,从两个方面解答,“为什么”直接让学生展开思考。同事的建议凸显了我考虑问题不够周全。

最后,我用自己根据这篇文章写的小诗结束课堂,自我感觉还可以。

悠悠岁月,斗转星移,

往事如烟,人事已非,

一张画卷,记录往昔。

早春之景,生机萌动,

汴河两岸,繁忙异常,

船工卸粮,纤夫拖船。

汴河之上,一场船难,

一触即发,惊之恐之。

市区街道,房屋林立,

各类店铺,一应俱全,

繁华重现,心之往之,

深悟繁华,叹之惋之。

走入画卷,重温历史,

君主昏庸,择端切之,

挥毫泼墨,名画传世。

一节公开课,漏洞百出。设计课的时候,只关注了学情和环节的衔接,细节上没有考虑。这给我以后的设计教学一个提醒。还有一个缺点就是课堂评价语言过于简单,平时要多注意训练了。

这节课我虽上得不算成功,但有一点是值得欣喜。这节课我做到了一课一得,一节课就设计了一个知识点,“探究语言智慧”,让学生从品读到训练,明白说明文也可以用典雅而又韵味的语言,也可做细节描写。

这节课有得有失,不管是得还是失,都是收获,都有助于我以后的教学设计。

一次讲课,就是一次成长。

相关文章

  • 课之悟

    这周轮到我讲公开课,我选的是毛宁的《梦回繁华》。 这节课我设计两个教学任务:1、细读文段,关注表达,探究言语智慧。...

  • 中阶花道 第一讲

    ——中阶花道课领悟 彩云 2017/04/15 悟以往之因缘果,知来者之须践行 花道初阶课中学习了关于无常...

  • 网课之悟

    网课上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本来以为这个月可以开学,但上周我路过老大的房间,听到她的班主任无比悲凉的说:同学们,这学期...

  • 【哲理小故事】高价四课

    Q友之札,偶见一文,原题《一堂价值39万元的课》,读之得悟,即修而转之: 首课: 有妇欲浴,男邻来访。妇裹毯迎之,...

  • 感触

    望之所感,感之所想,想之所悟,悟之所道。这应该就是感触吧。

  • 常悟常新,未悟未新,已悟未新,常悟常改之!

  • 邓从云风水技术第一届培训班将于2018年十一在重庆南山开班,发个

    文章有点长,先上 目录 一邓从云名片 二邓从云风水技术公开授徒课的地位。 三悟天地太极之气。 四邓从云悟风水之路。...

  • 2020-10-05

    为(wei二声)之而悟之,悟之而无为(wei三声)无为(wei二声)

  • 今日有感

    今日有感: 法无定法 皆是方便 如若得法 不落于法 一随一缘 有无本体 得之失之 悟而非悟 不悟而悟 迷了明了 智...

  • 5月18日《生命的觉悟》之七课后思考题

    5月18日《生命的觉悟》之七课后思考题。 一,你如何理解“悟”大于“学” 学的目的为启用,而悟是学到用间的重要环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之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zu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