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民企S集团,朋友C刚空降为人资负责人,便受命组织了一次子公司常务副总的竞聘活动。这次活动发起本是仓促,她对中高层人事关系的微妙处尚不清楚,若处理不当,恐怕今后工作很不好开展。还好最终有惊无险地渡过,事后感慨:管理重在权变,干部竞聘,步步惊心。
这是朋友对竞聘活动的回顾:
一、竞聘活动缘起
老板A勤勉好学,参加了EMBA班,经常感叹学习很有收获,并热衷于学习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号召管理层充分借鉴名企先进管理模式,大胆推行管理创新。
某天,A把C叫进了办公室,A说公司组织活力太弱,干部队伍缺乏狼性。EMBA课上,不少国企老总举例公司的管理创新包括干部竞聘,让C也给下属销售子公司搞一次竞聘活动,选拔一名优秀员工担任常务副总。
二、竞聘活动实施
干部竞聘这个理念其实并不新鲜,C也是专业人士,很快活动方案便制定出来了,细节方面考虑比较周到,操作性和可行性都是很强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竞聘候选人资格;报名时间与方式;竞聘辅导;竞聘会时间与程序;竞聘结果公示;聘任。
接下来,C向子公司的全体员工进行了会议宣贯,务必使每位员工都了解活动意义,鼓励符合条件的员工积极报名参与竞聘。然而,截止报名前2天仍无1人响应,C于是将符合条件的人逐一进行动员,并对本就已在总助岗位的两个A意向候选人作了重点说服工作,终于在截止报名日,两人将申请提交了,当天审批流程通过,好歹圈定了两个候选人,使得活动得以继续。
从报名到正式竞聘,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期间,C作为竞聘辅导人积极与两个候选人互动,提醒相关的准备工作,然而两个候选人都以工作太忙为由推托。截止现场竞聘活动前1天,C依然看不到两位候选人为活动准备的演示材料,也不知道两个候选人是否按照自己的内容框架建议进行了素材整理。
现场竞聘的这一天终于到了,C作为活动主持人须准备串讲词,在开场白中要解释活动评分规则。可两个候选人的内容准备得怎么样,现场演讲能力如何?如果贸然先宣布活动规则(尽管这是规范的做法),后面决策犯难,活动搞砸了怎么办?C于是好说歹说,在现场竞聘演说开始前1个小时,查看了两位候选人的演讲PPT。这一看之下,C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哪是精心准备的材料,倒像是即兴演讲前1分钟写的大纲,而且内容是和自己要求的大相径庭的。
没法,C只好以时间紧张为由,开场和结尾都没有提活动评分规则。反正评分表上已作了评分标准参考性提示,即使两位候选人的演讲内容框架不同,大家各凭感觉评分便是。
所幸演讲和答辩,两位候选人表现还算从容,没有冷场,基本发挥了自己的真实水平。参会的所有评委(包括集团领导、兄弟单位领导、员工代表)都认真地就两人当天的表现进行了评分,没有特别纠结。
三、竞聘成绩评定与决策
C收集了所有评委对两位候选人的竞聘评分表,包括演讲和答辩两轮评分。这下问题来了:
两轮评分的占比如何?领导和员工的评分占比如何?不同的占比规则下,计算的最终评分是不同的,决策结论将出现三种可能:1号胜出,2号胜出,两人持平。另据C的个人感受,两位候选人都差强人意,若按事先制定的评估标准,两人各项得分均不达标,也可以出现第四种可能:两人均竞聘失败。
到底选择谁作为竞聘成功者,关键还是看集团领导的态度。C知道集团领导们平时对于两位候选人的态度也是有分歧的,但本次终归需要他们坐下来讨论达成共识才行。无论最终选择了谁,或都不选择,最后C都可以用评分规则来合理解释结论,以取信于全体员工,达到竞聘活动的发起目的。
两位候选人的情况是:
1号44岁,2号32岁。1号司龄和在总助岗位上的时间都比2号长。1号管理经验丰富且答辩环节表现明显优于2号,领导对其评分相对高。但2号年轻有活力,PPT的准备和演讲环节表现明显优于1号,员工代表对其评分相对高。
如果首轮评分占比高,合理解释是充分的事前准备体现竞聘态度也反映管理者潜质,如果第二轮评分占比高,合理解释是临场反应比事前准备更能看出人的能力,至于领导评分占比肯定不比员工低,至于具体差值多少,按最后评分的需要倒推即可。
通过讨论,最终集团领导们达成了共识:选择1号。
于是C将评分规则制定为:首轮评分占40%,第二轮评分占60%,领导评分占60%,员工评分占40%。1号以微弱优势胜出。
第二天,关于子公司常务副总竞聘结果的公示发布,全体员工无异议。C与两位候选人分别谈话,并展示了原始评分表以示竞聘结果公平公正。1号表示自己终于凭能力上位,感谢领导认可。2号欣喜自己群众基础好,并与资历远深过自己的1号差距不大,在领导眼中更具培养价值,不再担心因竞聘失败而被对手打压的风险。
一场竞聘活动(风波)圆满落幕,至于C为何事后感慨“管理重在权变”就留给读者诸君评说吧。
网友评论